——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三大瓶颈不容忽视
尽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广西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及强势医药制造龙头企业的带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09年的产值仅为92亿元人民币。目前,广西拥有4个中药材一类国际贸易口岸,3个国家级和地方级传统中药材集散地,但中草药种植、中成药销售、中药材贸易年产总值仅为120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南方药都论坛——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千亿元产业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瓶颈和困难:
首先是质量标准体系缺失。据统计,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民族成药主要有藏、蒙、维等三类,没有壮成药。另一方面,在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也未收入壮药材。广西是全国药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有文献记载的民族药2300余种,常用壮药超过700种,但迄今广西却没有一个“国字号”的壮药或壮药材。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华钢认为,虽然有历史上的欠帐,但更主要的是壮医、壮药同步协调发展的问题。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上市前必须经过政府严格的审评、审查,满足“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基本条件,民族药也不例外。
其次,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制药企业规模小,制造业集约化程度低。广西小型制药企业占主体,实力有限,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产品少。产学研结合不不够紧密,许多企业不了解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条件和能力,高校、科研院所不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未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此外,广西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无法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中医药这一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高风险的产业。
同时,产业创新人才少,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也影响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庞军分析认为,由于待遇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广西医药企业对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吸引力。整个广西医药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都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导致许多原料药材因无节制的采挖呈现枯竭态势;中药系列产品工艺改良、质量提高等深度开发乃至新药创制,缺乏科学理论和研究基础的支持;用于开发新药的处方未经反复筛选就付诸研究,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广西没有强势的医药制造龙头企业,领军作用不明显,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2010年中国医药企业利润总额前100位的企业中,广西上榜的只有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