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加强宏观调控 化解金融危机

2011-10-29 10:06:11 来源:重庆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凯恩斯的理论是救急用的,不能长期用,不能当补药吃;福利主义的那一套是补药,但不能补过头,可以长期用,但标准要合理,要有一个度;供应学派的理论也是可以长周期用,至少眼下更应该大大发挥作用

对宏观调控来说,近年来全世界有各种经济学理论,有的经济学理论是为工商企业服务的,有的是为金融业服务的,也有一些是为宏观经济,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依据的,应用最多的理论有三种。

第一种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理论提出了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投资和储蓄不可能自动形成均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这个理论是救急用的,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经济特别不景气的时候,政府不惜背上一定的债务,通过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但这个理论不能长期用,如果十年、二十年始终用这个理论,政府债台高筑,远超GDP一两倍,是要出问题的。

第二种是福利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福利国家”。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一定会出现两极分化,为了社会平衡,福利经济学理论可以缓和经济矛盾,平衡两极分化的差异,可以起到启动需求的作用。这个理论是应该长周期使用的,但有一点,不能过分,不能把标准定得太高,不能当补药吃得太多,太多了就像希腊,福利搞得太好,国民不用劳动也能过得很好,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这两种理论各有各的用处,但最近20年,西方几乎忘记了一个理论,就是供应学派理论。这就是第三种理论,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创造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减税、让利、补助,鼓励创业,使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各方面的就业人群随之增加。增加之后,税基增大了,政府税收增多,失业人数减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支出减少,社会良性循环,得到长周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就把供应学派的理论作为经济调控的依据,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也用这一个理论,因此,英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都非常繁荣,为此后10多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现在要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应该把更多的救市资金提供给创业者,对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企业减税。之前,美国两次货币量化宽松,放出了2万亿美元,都通过常规渠道放给了银行,所以美国银行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完全不同,2008年银行资金链断了,需要政府救济。现在美国的银行,特别是那些大银行,根本不缺钱,手里有很多过剩的钱,但工商企业十分缺钱,为什么?因为美国大银行不看好工商企业,宁可在股市等虚拟经济中流转,宁可把钱投向金砖五国,变成世界热钱进行流动,也不愿意进入美国的实体经济,这也是美国金融以自我为中心,和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把资金放给银行,希望通过银行进入工商经济,是行不通的,要采用供应学派的理论,直接拿几千亿资金,提供给能解决就业的企业,提供给创业者。所以最近我们看到美国议会在讨论几个议案,其中一个是改善美国的投资环境,通过税收优惠吸引投资;一个是即将通过一个就业法案,对于能帮助政府解决就业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总体而言,三个经济学派,我个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救急用的,不能长期用,不能当补药吃;福利主义的那一套是补药,但不能补过头,可以长期用,但标准要合理,要有一个度;供应学派的理论也是可以长周期用,至少眼下应该大大发挥作用。

编辑: yushunan  标签: 金融危机 工商经济 加强宏观 实体经济 贷款余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春节长假综合症全面暴发

花灯上市龙灯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