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加工”入户 农家不觉造假
据惠来警方介绍,惠来县多年来存在制贩假币犯罪的突出问题,尤其是2009年以前,当地的假币犯罪一度衍生了“新模式”,即假币二次加工。据了解,假币犯罪活动猖獗之时,当假币半成品从制假窝点里流出后,由假币主要犯罪嫌疑人“放工”给制假窝点附近的农户,在自己家里进行假币“二次加工”。
所谓二次加工,其实就是用一台规格不过几十厘米、类似于钢印机的器械,在平版胶印的半成品假币表面上造出凹凸点、特殊花纹等图案。参与假币加工的农户,均是借着当地传统的小手工业“贴元宝”(冥币纸钱等祭奠用品)为掩护,一有陌生人走近,迅速将假币藏好,外人看到的只是一堆堆贴刷好的“元宝”、纸钱。据记者调查,“贴元宝”、刷纸钱一直是当地传统的小手工业,几乎半数以上的农户都从事过这一行当。在潮汕地区的农村,绣花、做冥品等手工活是家庭妇女赖以帮补家用的常见方式,因此打着小手工的幌子“兼职”加工假币,十分隐蔽。
本月13日,羊城晚报记者专程探访惠来县隆江镇凤红村,据警方透露,该村在2009年以前曾存在假币二次加工的突出问题。现在这种犯罪形态是否依然存在呢?
记者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走进一户普通人家,屋里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正坐在小板凳上,双手飞快地粘贴着“元宝”,旁边一堆贴好的元宝砌得老高。农妇告诉记者,她每贴一柱“元宝”(每3000个元宝叠成一柱)可赚得30多元的工钱,一天能赚六七十元。记者一核计,平均贴一个“元宝”收入连一分钱都不到,而在以前假币加工犯罪中,每张假币完成一道加工工序可以赚到2分钱,一天可以赚到100多元,从中可知那些参与加工的人员为何铤而走险了。据办案民警介绍,参与假币加工的人员清一色均为当地的农民,且多为农村妇女,和假币主要犯罪嫌疑人有亲朋、邻里关系。这些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造假的不是他们,自己只是像贴元宝那样在打点小工,甚至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把家人、亲友也拉着一起做;有的人为了加工更多假币,竟让孩子辍学帮忙。
凤红村的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三四年前村里确实有人在干假币加工的勾当,不过自从有一家父子、兄弟和夫妻被公安机关逮走判刑之后,村里就再也没人敢干这种事了。
据惠来警方介绍,自2009年以来,惠来县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联合加大打击假币犯罪力度,将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推广至各村各户,出台举报、追逃等系列奖励措施,对十多名失职干部作党政纪处分,惠来县境内的假币加工犯罪活动目前已绝迹。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