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房山线、大兴线、15号线首开段、昌平线、亦庄线三路:蒲黄榆路、阜石路二期、温榆河大道工程
为期一周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告一段落,2929件市民建议中,有许多是为公共交通建设支招。本月内,本市公共交通建设方面将亮出大手笔,交通业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此作出点评。
即将通车的榴乡路北接蒲黄榆路,向南可直达南四环和南五环。它的建成可极大缓解刘家窑地区的交通拥堵。趁着道路还未正式通车,附近居民和不少路过的行人纷纷走上平坦的主路遛弯骑车。记者 孙戉摄
开通5新线,进城1小时
本月,房山线、大兴线、15号线首开段、昌平线、亦庄线将开通试运营,打通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交通瓶颈。全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110多公里。一次开通如此大规模的轨道线路,在国内尚属首次。
2007年以前,北京只有4条轨道线,日客运量不足200万人次。目前,北京市拥有9条线路,在市区内已经逐渐成网,日客运量达600万人次左右,轨道交通逐步成为市区主要交通方式。随着年内5条新线的开通,更多新城居民进出城区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以内,“准时准点”的轨道交通将吸引一批“弃车族”的加入。
另外,新线各站外几乎都设置了自行车停放点,部分站点还设置了P+R停车场,乘客凭当天市政交通一卡通卡乘坐公共交通记录,可享受停车费优惠政策。
点评:缓堵首步是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交通专家王江燕表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缓堵的本质也是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供多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方便市民按需选择。而轨道交通的开通、自行车租赁的发展、公交车接驳等一系列措施,无疑将吸引更多有车族改乘地铁。
按照规划,本市“十二五”期间新开通的轨道交通线中心城占80%,并按2至2.5分钟发车间隔配备车辆。把地铁建设放在中心城,兼顾中心城与新城的联系,可以有效引导大家少开车进城。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等将接驳轨道交通站点、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车三条线,疏堵东西南
本月,蒲黄榆路、阜石路二期、温榆河大道工程将建成通车,届时将为城南、城西、城东各增添一条安全、高速、便捷的交通通道。以蒲黄榆路为例,它将成为连接南四环路和南五环路的又一条南北向放射性快速交通干道,承担起中心城区联系南苑、大兴东南部地区以及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的交通服务功能。
点评:顺畅城市血脉同时打通毛细血管
国务院参事张元方表示,除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解决大运量客流外,公共交通建设还包括类似二环、三环等城市内的快速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等微循环改造,发展城市间的高速路网建设,同时兼顾客运、货运等交通枢纽和停车场的建设等。“要城市不堵,必须在顺畅城市血脉的同时,打通‘毛细血管’。”
刘家窑立交,四面接地铁
为了给行人提供方便,刘家窑立交桥改造和新建的航天城高架桥都专门配建了公交港湾及人行步梯,既方便换乘也充分发挥疏堵功能。其中改建后的刘家窑立交桥,东西南北方向将各设一个人行步梯直接与地铁5号线刘家窑站四个出入口对接,三环主路的公交车在桥上停靠后,乘客能直接下到辅路换乘地铁。
点评:疏堵要关照好每一个局部
对于专配公交港湾等细节做法,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赞同:“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市将迎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阶段,如果每一个局部都可以关照好,整体必然是顺畅的,全市交通拥堵也会得到有效缓解。”(记者 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