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 邹红拍摄
10月23日,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教堂之一的西什库天主教堂主教府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主体结构修缮宣布完成,重现一个多世纪前的风貌。
由北京市政府拨款近3000万元,历时两年,主教府6000多平方米面积内所包括的第一、二、三、四进院、图书馆、东西两侧附属工程、二进院小品、东侧大门、西门复建、小教堂等殿院的主体结构都得到了修缮。施工方依据1887年历史照片及有关材料保证修缮过程恢复其原有面貌。
西什库教堂于1703年开堂,曾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坐堂。 最初位于北京“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的中海西侧蚕池口。后因中南海扩建,清政府将其于1887年拆除,又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主教府亦建于同年,作为教堂的一个附属建筑群,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是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
1958年后,主教府为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使用,由于历史原因,在使用中院落内添加了部分临建设施,而且还将多数主体建筑的门窗进行了更换,使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物环境受到损害。同时,文物建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坏,包括木结构变形、开裂、构件残损、砖石质构件风化、残损等情况。
2003年,第三十九中学从主教府迁出,西什库教堂也在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8年6月,修缮工程正式动工。本次主体结构修缮竣工后,第二期及第三期工程将围绕主教府建筑内通电、安装地热采暖以及内部装修继续展开。
来源:中国日报北京版 秦仲维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