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图:2011年3月7日,嫦娥三号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关键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月飞行器,今年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人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二号、三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嫦娥一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政协会议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今年下半年即将发射的嫦娥三号,将携带望远镜、相机、雷达等设备在月球工作3个月,还会拍下国旗照片传回地面。任务结束后,嫦娥三号将停在月球,不再回到地球。
■落月 百米悬停以确定着陆点
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将迈出我国月球无人探测的第二步,即实现落月。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后,将与嫦娥二号一样直接进入月地转移轨道,预计100多个小时后抵达月球,先绕月球转几圈“热热身”,做好各项准备,等地面下达“落月”指令后,由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降落,很短时间就能着陆月球表面。
“嫦娥一号与二号已验证绕月技术,但从距离月球15公里到落月,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叶培建表示,因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为避开大石头和大坑,嫦娥三号会先在着月过程中找寻着陆点,100米处再像直升机一样悬停一会儿,以最后确定着陆点。
叶培建介绍,为实现软着陆,不让卫星撞到月面,必须先点火“把它顶上去”,到很接近月面时又必须将发动机关机,以免扬起月尘,污染相机镜头或影响其他设备工作。
叶培建介绍,为缓减冲击力,着陆器的每条腿都能吸收冲击力,每只脚都做了一个大“鞋垫”,让它在月面上能滑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