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深圳”回顾展:换一双眼睛发现深圳
“发现深圳”回顾展现场展出的展品。此活动希望在发现的过程中,探讨城市中的人、建筑、社区与城市间的关系。(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发现深圳”回顾展现场布置成迷宫状。(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东门、梅林、西乡、南头、梧桐山……行色匆匆、奋力打拼的深圳人,对于自己日夜生活的这座城市,究竟了解多少?一个非盈利机构,在两年的时间内,集结诗人、艺术家、设计师、普通市民等45名参与者,寻找、发现深圳,并通过作品集中展现这座城市特有的表情与记忆。目前,“发现深圳”回顾展正在市民中心B区南门多功能厅东侧展出,并持续至2月18日。
作为第四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外围展,“发现深圳”回顾展全部由纸箱搭建而成,迷宫阵的陈列,让大家全身心投入发现深圳之旅。此次展览和“寻找深圳”负责人梁秀枝昨日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创意城市的发现之旅。每一个参观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指望在这里找到‘答案’,因为寻找深圳活动,旨在反问城市使用者与城市的关系,讨论这个我们所居住、工作以及热爱的都市。”
寻找深圳的“本土表述”
“寻找深圳”是深圳本土一个非盈利机构“ RIPTIDE”发起并组织的创意活动。两年的时间里,“ RIPTIDE”在深圳罗湖东门、福田梅林、南山南头、宝安西乡和梧桐山进行了五次寻找活动。每次9名发现者,包括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普通市民,他们从不同角度发掘这座城市的角落。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以不同的面目进入公众视野。
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深圳”?对于这个问题,“ RIPTIDE”负责人即“寻找深圳”发起人、80后的梁秀枝这样解释:“深圳,几乎与我们同龄。然而,我们却对这座城市几乎一无所知。这是我们日夜生活、奋斗并深爱的城市,我们应该尝试着寻找这座城市的新亮点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两年来,五次大型的“寻找深圳”活动,45位发现者通过文章、绘画、雕塑、摄影、视频、音乐以及表演等形式,让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深圳这座城市。“这是一个草根的、接地气的、注重参与及社区共生的探索活动。”梁秀枝说,“寻找深圳 ”活动绝对不是创意工作者的独角戏,而是开放的,任何对这个城市有探索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我们的目标是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一起讨论、探索,反映这座城市的形态以及生活方式,并期待建立城市的使用者与城市间的对话。”
记者了解到,这个发自民间的草根活动,以其独特的深圳本土表述,在2010年就引起关注,并获得深港国际时尚生活“城市热爱”大奖。2011年,该活动被双年展相中,并以作品回顾展的方式成为双年展外围展的一部分。
接上地气,触摸深圳
本次展览全部由纸箱搭建而成,贯穿5次“寻找深圳”的发现成果。展览头尾分别是序言和结尾,迷宫阵的陈列让观众可以全身心投入深圳的发现之旅,触摸最真实的深圳。
来到迷宫的第一间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What does Shenzhen mean toyou(深圳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房间的纸质墙壁上写满了参观者留下的话语。“有钱人过新年,没钱人也过年”、“深圳,梦想之城”、“深圳,我的新生活、我的家乡。”等词句在特殊的光线布置下赫然入目。
“没想到留下的话语这么积极向上,这令我们感到有些惊讶。”梁秀枝对记者说,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一座物质之城。很多人在这里行色匆匆、紧张工作,只为多赚些钱,回到家乡养老。然后,30多年过去了,深圳已慢慢成为在这打拼的人们的家。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也以多种形式播撒于城市的不同角落。
穿梭在这个迷宫里,5次发现的成果在不通过的房间里一一呈现。在发现者的眼中:东门是龙腾闪耀的丛林,是时尚和性感的瞬间,伴随着如脉搏跳动的灯光,这里的活色生香令所有人感官兴奋;梅林,发现者则以舞蹈、雕塑和摄影作品来体现梦想与现实间的跨越;南山的南头存有可能是深圳最古老的城市乡村,街道里隐藏着的基督教堂和寺庙,与林立的写字楼一起,呈现出南山多样的现代化;宝安西乡,河的一侧是充满活力、保持传统的老渔村,另一侧则是现代化的建筑和宽阔的林荫大道,两个面,尝试着对话与相互匹配;至于梧桐山,主办方则在展览现场,用道具搭建了一个实验室,以此表达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山谷,在艺术家“闯入”之后,如何生出不一样的文化生态。
下一站,在哪里?
当参观完这五次发现的作品之后,观众将根据指引来到迷宫的结尾部分:What’snext(下一站,在哪里?)。探索还在继续,至于下一站究竟是哪里,主办方则在迷宫里设计了一个投票现场。墙壁四周分列标出深圳各区内的63个地名,每一个地名旁置有一纸盒。前来参观者可将名片投入到纸盒内。
这实际上也是“寻找深圳”项目征集“发现者”方法之一。既可以知道哪个地点最受关注,还能从名片信息中筛选出下次的发现者。梁秀枝告诉记者,由于是非盈利机构,每次“寻找深圳”的经费都颇为紧张。今年,她特地从公司辞职,为的就是有更多时间寻找赞助,让“寻找深圳”一直开展下去。“希望每一次的发现结果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并重新探讨人、社区与城市间的关系。”
来源:南方新闻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