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方金融过度扩张引发的金融结构失衡问题

2012-01-16 16:38:46 来源:金融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存贷利差、财政扩张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的一些诸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喊出了“做大做强”的口号,竭力推行扩张式的发展战略,在异地广设分支机构。根据《银行家》杂志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城商行达到147家,农村商业银行56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村镇银行349家,农村信用合作社2446家。如此之多的地方金融机构如果均推行扩张性发展战略,必将形成一个复杂交错的金融机构网,相对于全国性银行由国家集中控制和监管,这些散布于各地的地方金融机构还未完全纳入监管体系,缺乏监督的过度扩张必将产生更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需要我们审慎地应对,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持续扩张所造成的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更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地方金融的过度扩张会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

健康的金融系统应该由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去发展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务,走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资源浪费,还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系统内并不缺乏市场份额高、跨区域的大型金融机构(我国银监会2011年3季度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64%),真正缺少的是那些注重质量和效益,侧重于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人开展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因此,众多地方金融机构走大规模扩张道路必定会造成金融市场层次不分明和业务趋同,使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功能不能相互协调和补充,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内部的行业结构失衡。此外,地方金融机构将内部资源用于规模扩张,还会从另外两方面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一方面是金融区域结构失衡;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失衡。地方金融机构扩张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南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的数据: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银行业资产总额合计在全国占比超过半数,机构个数比例东部地区达到最高的39.5%;证券公司将总部设在东部地区的占66.7%,基金公司总部设在东部地区的高达96.9%,期货公司总部设在东部地区的占68.7%。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的金融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地方金融机构继续向发达地区注入金融资产和设立机构,必定会导致这一问题继续恶化,加剧我国金融区域发展的失衡。此外,我国还存在融资结构失衡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58%,而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仅占8.6%和3.6%。信贷规模偏大源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属于银行主导型,在这样的环境推动下,地方金融的扩张也主要是地方银行的扩张,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机构依靠在当地吸收存款后到经济发达地区放款来赚取利息,资产业务受阻便会难以生存,由此而催生的信贷产品过度销售会继续恶化社会融资结构,导致更为严重的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失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第二代"奶茶MM”保送清华

巨型贺岁灯笼亮相央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