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两会代表热议转变发展方式

2012-01-12 13:52:42 来源:贵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敢想敢干,会想会干

吉利并购沃尔沃,大庆勇争整车厂,成都快速成为汽车基地——

正在召开的全省“两会”上,这三个精彩的“他山之石”,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交相热议的焦点话题。大家纷纷感慨:转变发展方式,真是必须敢想、敢干,会想、会干。我们如果再不抓紧转变发展方式,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结构调整,未来在市场上必然被动,甚至将会被淘汰出局。

尽管已时隔近两周,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引述的这三个极好案例,产生的启迪与深思冲击波,正深刻而悠远地扣人心扉,不断荡击。

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让我们必须思考,2012年更应该多做些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作出了回答——全力“赶”、全力“转”,既要“赶”、更要“转”。在2012年,我们把提速转型、稳中求进作为总基调总目标,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持不低于去年的增长速度,坚决实现必保速度,努力达到争取速度;另一方面,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让我们必须直面,2012年更应该多想些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作出了回答——强调提速并不是盲目追求高速度,必须在提速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好“赶”和“转”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而且,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较弱,市场主体发育较慢,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提速转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强势推动,主导发展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项目实施等关键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流击水争朝夕,趁势而上谋发展。还是让我们再听一下省委书记栗战书的精辟话语吧——“赢,当然要靠策略、靠经营之道,但这一切必须首先建立在超越平凡的理想、信念、观念、胆识之上”!

我们必须明白,贵州经济能不能高端发展,发展方式怎么转变,经济结构怎么调整,靠的是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开拓进取,奋勇争先,靠的是牢牢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靠的是努力做到结构更好、质量更优、效益更高。

一个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正在向我们扑面而来。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势推进

2011年,我省在找准贵州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提出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主基调,完成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任务;明确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主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首次大规模面向中央企业和到香港招商,首次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和举办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首次举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贵阳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次承办国家级大型体育运动会等,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胡晓登委员(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应尽快推广“城市绿卡”

2011年,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城镇住房保障力度和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32.5%,比2010年提高大约1.5个百分点。其中最大亮点是贵阳市正式施行“城市绿卡”制度。

2011年8月25日,贵阳市委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11年11月16日起,凡在贵阳居住了一个月以上并准备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口,均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办理《贵阳市居住证》。外来人口在办理《贵阳市居住证》后,可以享受到诸多基本公共服务,在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公共租赁住房、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与贵阳市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等等。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化”为市民,在于城镇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而主要不是城镇规模的空间扩张。因此,“城市绿卡”实行的“同城待遇”在贵阳城镇化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同时也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在贵阳市进行试点和总结完善基础上,“城市绿卡”应尽快在全省推广,以此进一步推动我省城镇化战略实施。

王忠代表(桐梓县县长):小城市展现大魅力

桐梓地处贵州北大门,南距贵阳195公里、北距重庆188公里,处于重庆、贵阳两小时核心经济圈,是黔北对接重庆的“桥头堡”和黔渝经济的“传接带”。立足这一实际,桐梓坚持“重庆卫星城市”的城镇化定位,高标准、高要求实施城镇化,努力把桐梓建成重庆的卫星城市,遵义市的后花园。

桐梓县委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设计单位,完成11个修规编制,详规覆盖率达70%,使规划做到了适度超前,确保20年不落后。

开展县城风貌设计,在全省县级城市中桐梓是首家。县城南部进出口大道工程成为了展示桐梓对外形象的景观大道;大道两旁建筑设计定位“黔北民居”风格,现代建筑中蕴含着传统风格,改变过去单一风格,提高了县城文化品位。“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的山水、文化、活力之城桐梓已然显现。

随着“四在农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桐梓基本形成了县城为中心,6个建制镇为重点,17个中心集镇为结点、崇遵高速公路沿途为线的“众星拱月”城镇网络体系。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每年夏季无数四川、重庆客人来此休假避暑,小城市焕发出无限吸引力。

全县城镇人口已达1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7%。

王礼全委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业转型开局好发展快

刚刚过去的2011年,贵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令人振奋。六大亮点引人关注:

扩大投资规模带动结构调整。2011年,在全省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0亿元中,工业投资达1820亿元,增长69.5%。投资规模的扩大拉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去年全国第29位升至第五位,工业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发展园区经济拉动结构调整。去年全省在建和初具规模的园区达87个,入园企业1053家,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9.75%。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不仅有力地推动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方向发展,而且促进了土地节约、环境保护和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扩大招商引资改善工业结构。一年来,贵州着力扩大开放,各地在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高技术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加工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变贵州工业过去主要依靠原材料生产、初加工的状况,推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善。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引领转型发展。通过编制和完善“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白酒、卷烟、制药和特色食品等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规模加快壮大,对工业的转型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强化创新能力支撑转型发展。在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同时,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新的突破,提高了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

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转型发展。一批节能减排项目、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实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工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我认为,进入“十二五”,贵州工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但这仅仅是良好开端,提速转型任重道远,还需要以更加艰苦的努力,实现贵州工业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

李泽代表(贵阳市小河区委书记):争取建成千亿元产业园区

贵阳小孟工业园区建设呈现大干快上的蓬勃发展态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园区建设给予了项目引进多、形象进度好、投资强度高的高度评价。

小孟工业园区现有企业30家,2011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201.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医药为主的产业体系。

凯沃重工、浙江枫叶、刘老四新食品、安大锻造二期、海信模组等一批优强企业实现年内开工年内投产;奇瑞客车、中煤盘江、中航产业园、险峰机床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金戈路一期、开发大道三期等道路建成通车;开发大道四期、桐荫路、园区3号、5号路等园区重要道路启动建设。目前小孟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项目共42个,其中工业项目31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31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以上,达产后将新增工业产值4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

“十二五”期间,小孟工业园区将争当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确保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力争700亿元,争取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元产业园区。

孟凡明代表(黔东南州工信委主任):产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新引擎

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黔东南最主要的经济主体。产业园区就像马力强劲的“引擎”,有力地调整了黔东南工业布局,加快工业经济集约发展,增加了经济总量。

2011年,黔东南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70%,同比增长38.5%;实现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35.8%;启动生产性项目136个,占工业项目的74.38%;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2.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亿元。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林产工业、医药、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黔东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工业发展的平台。

目前,黔东南州规划和启动建设17个工业园区,其中凯里经济开发区、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凯里麻江炉碧经济开发区、从江洛贯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园区规划面积494.61平方公里,目前大部分园区实现了“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园区入驻企业284户,就业人员23534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黔东南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当前一定要抢抓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机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优强企业。

张仕和代表(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顺畅

2011年,盘江集团公司全力做好企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集团整体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投资增加、实力增强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盘江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成绩:总资产从年初的143亿元增加到265亿元,净资产从年初的83亿元增加到130亿元。预计全年生产原煤1700万吨,同比增长32%;生产水泥510万吨,同比增长171%;发电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完成项目建设投资5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总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48%;上交税费19亿元,同比增长46%;职工人均薪酬达5.4万元,同比增长27%。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盘江集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注入了新动力,增强了企业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实施“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科学发展”战略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盘江集团原煤年产量连续超过千万吨,成为长江以南特大型煤炭工业企业。2010年集团业务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成功转型,到2011年,逐步形成“煤炭、铁合金、煤矸石发电、建材、煤层气、装备制造、特色地产”等十大产业板块,煤炭、煤层气、水泥等产业已成为区域内龙头企业,实现了集团发展的重大跨越。

今年是盘江集团经营规模提升的关键年,我们要力争在经营规模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利润超过30亿元,税费贡献达到28亿元左右。

编辑: 宁波  标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龙年春晚十大看点大揭秘

企鹅“探访”南极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