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曼与妹妹悦悦在一起。杨明 摄
核心提示:李瑾曼,河南省汝州市一个17岁的普通女孩。她是带着妹妹上学已经两年的苦孩子。她没有父母疼爱,还要照顾7岁的妹妹。她要上学,还要抽空种地。她有美好憧憬,却不得不面对艰难的现实。她在日记中写道:“痛苦悲伤不能解决眼前的一切,生活还要继续,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作为长女,我应该担起这个家的重任……苦累算什么。”
带着妹妹上学,蜗居在冰冷而简陋的出租房里,到餐厅勤工俭学,看中的是管吃饭。
12月8日下午5时30分,欢快的放学铃声响过,汝州市一高校园里,学生们跑着涌向餐厅,戴着花袖套的李瑾曼也急匆匆地跑去。
不过,她不是排队买饭的,而是戴上一次性手套,抱起一大摞碗为同学们打饭。这是她勤工俭学的一份工作。
刷卡、盛菜、递馒头……11分钟内,李瑾曼给47位同学打了饭菜。半个小时后,吃饭高峰过去,稀饭早已卖完,菜盆也见了底……打饭时,她焦急地不时朝门口张望,可一直没有看到妹妹的身影儿。
“开始吃饭了。”随着师傅一声吆喝,她和其他勤工俭学的同学这才围拢过来。她抓起一个馒头、两个包子,拿过一杯半温的豆浆,盛了半勺菜,站在窗口狼吞虎咽吃起来。
不过,她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匆匆啃完一个馒头,就捧着豆浆和包子一路小跑地冲向校门外的一条胡同里。
那里有她临时的家-----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平房。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张双人床、两床薄棉被和发黄的床单,冰冷而简陋。她7岁的妹妹放学写完作业,蜷缩着瘦弱的身躯在床上睡着了。
李瑾曼摁亮台灯,喊道:“悦悦,快起来。”迷迷糊糊醒来的悦悦,用手揉了揉眼睛,她瞧见了包子和豆浆便俏皮地一把抓了过去。
其实,姐妹俩一起在学校餐厅吃饭的时候更多。李瑾曼到餐厅勤工俭学,看中的就是管吃饭。后来,好心的餐厅经理给妹妹冲了500元的饭卡,解决了她的大问题。可到了周末,学校餐厅不做饭,这就意味着她们没了吃饭的地儿。李瑾曼就提前买几个馒头,就着开水凑合熬过去。她说:“为了省钱,俺就没炒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