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茶叶,真能支撑千亿产业么?
破题:微笑曲线推进
立论的背后,是提问。
黔茶如今已超过370万亩,成为全国绿茶种植面积第一,到2012年这以数据将升至500万亩。
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面积上去了,而品牌呢?产值呢?
对此,省内著名茶文化专家刘小华说,从种植面积上看,我省已经迈进绿茶大省,在规模和影响上,贵州绿茶正在悄然上位,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绿茶市场将会随着贵州绿茶的变化发生改变。
而徐嘉民的解答是,虽然产茶规模加大,内在品质依然,但贵州绿茶在市场上的表现,和种植面积的第一尚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产量少、知者少、品种多。虽然面积上去了,但很多尚未达产茶期,贵州绿茶的规模实际上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型产业的打造,另外就是品种众多而削弱了地域品牌的塑造,再就是除了在学界和业界外,大多数茶人对贵州绿茶的认识不够。
对此说法,长期从事贵州绿茶品牌推广的奇正共合(贵州)管理咨询机构总经理龙河闻深以为然,他分析说,当前,贵州绿茶的在全国市场弱小的结症,在于贵州茶叶只停留在种植和制造阶段,很传统,还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因为,在制造的两端,贵州在研发和终端营销上,都是软肋,从研发方面看,全国出名的茶叶品牌,都有自身的性格,而黔茶性格并不明显,可以加工制作成多种形态和种类的茶,这也给外界品牌获取贵州茶原料提供了方便,从而也在标准制定等方面,没有话语权。而在终端营销方面,一直是贵州绿茶的痛,目前,虽然国品黔茶和茅台联姻模式在沉寂的终端市场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但终端市场占有仍旧很小,需要加大力度。
龙河闻说,在品牌和文化这些务虚的理论背后,黔茶急需“占位”,在全国茶业市场方正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而在终端营销上依托茅台的专卖店优势获得突破的国品黔茶公司总经理汪建,则以公司的实践从绿茶种植大省迈向茶业强省破题。
汪健所在公司的破题武器:“微笑曲线”。
汪健说,“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提出来的,原意就是把整个产业链条,在原有人们认为以制造为核心的基础上,向产业链的两端进行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一端是研发,一端是营销,中间是制造。就象一张嘴巴,或者说就象一个人的脸谱,两端越高,它的微笑的脸谱就越灿烂。“贵州的绿茶需要真正微笑起来。”汪建说,“微笑曲线”这个概念的植入,是基于产业“微笑曲线”的角度来考量的,来引发贵州茶人茶企乃至政府对黔茶产业的发展作一些新的思考。
当前,国品黔茶除了依托茅台专卖店打造国品黔茶联姻店之外,还联合高校、政府科技部门和专家学者,打造国品黔茶研究院,在黔茶标准的探索、新产品的开发上进行突破,另外,整合茶业生产企业、茶农,打造农业合作社,破解资源规模小的瓶颈。
截止到目前,国品黔茶公司已经依托茅台专卖店在上海、内蒙古等地开有23家黔茶连锁店,在黔茶市场“占位”上形成了突破,2011销售收入突破一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