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 话 ————
记者:为什么今年能发现这么多“大烟囱”?
陶春辉(航次总首席、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员):2007年我国才第一次发现“大烟囱”,在国际上我们是后来者。这次成绩这么好,一方面是随着技术装备的完善与提高,我们科学家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此外我猜想可能与地球属于活跃期有关。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国大洋科考水平?
陶春辉:虽然此航次取得诸多历史性突破和科研成果,但我国在深海大洋领域尤其是硫化物调查研究方面仍是“新手”,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至少5年以上的差距,科学认识水平还需努力。下一步中国大洋科考应注重对深海大洋的科学认识水平,例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气象和水文资料等,从初步发现向深入研究过渡。
记者:目前我国还未能实现将科学家送至海底开展作业,您觉得实现这一目标的意义在哪?
刘心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仪器的作业效率、视野宽度、能力非常有限,把科学家送至海底作业将是革命性进步,因为通过观察窗可进行大深度、宽视野、立体观测。
记者:“蛟龙”深潜器未来将这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李波(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蛟龙”未来主要做精细调查,载人潜水器会推进深海科学研究走向深入,帮助科学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要强调的是,蛟龙不是用来采矿的,其技术进步尤其是载人深潜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衍生的技术可能对发展深海采矿技术有借鉴。
记者:“大洋一号”已有27年船龄,有没有计划新建一艘大洋科考船?
李波:目前正在组织力量,从造船设计到装备需求,小组已经工作一年了,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正在取得积极进展。
———— 花 絮 ————
苦中作乐:海上看星星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生洪丽莎个头不高,乍一看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但在刚刚结束的大洋第22航次中,25岁的她参加1—3航段、8—9航段的调查,累计在海上漂了220多天。
站位是提前设计好的,这意味着船开到了预定地点,队员就得起床干活,否则该站位的数据就是空白。
在船上,女队员很受照顾,但洪丽莎一点不娇气,坚持不落岗。但上船之初,第一航段密集的调查任务还是给她来了个下马威。站位设置很密,每隔0.5纬度设置一个站位,这意味着每隔4个小时就要取一次样品,生物样品处理程序复杂,有时候前一站位的样品还没有分析好,下一个站位的样品又上来了。要对一天6个站位的样品处理完,基本就得通宵作战。有时候还得连续几个通宵干。
即使如此,她还是善于从枯燥的海上生活中找到乐趣。有时候干活到凌晨两点,在等下一个站位样品时,她会静谧的大洋上仰望星空,“我觉得星星特别亮。”
让她特别感动的还有来自船上大家庭的温暖。“有人晕船吃不下饭,但队友们会把自己的好东西比如罐头都奉献出来。”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