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制高技术装备使调查发现如虎添翼
水下2000米,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俗称“机器人”)的机械臂靠近了硫化物,因为风化厉害,硫化物已变得非常酥软,一碰就掉“皮”,附近海水马上变得浑浊,继而影响操作视线。海面母船上的操作手把机械臂旋转到位,迅速捕捉,不仅将硫化物完整取样,还“顺便”将长在硫化物上的珊瑚一并轻轻地放入采样框里。
“科考人员首次使用无人缆控潜水器完成南大西洋非活动硫化物新区探测并取样,标志我国大洋科考进入机器人时代。”陶春辉告诉记者,自主研制的搞技术装备在航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功布放的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可长期连续采集目标区域内的气象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该系统为我国首次布放于远洋的多参数综合观测系统,对我国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相关区域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两套深海声学深拖系统在大西洋得到考验。克服了横向风流、光衰减偏大等困难,获得南大西洋两个热液区的高精度资料,为洋中脊热液区微地形和硫化物小尺度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
此次“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上还搭载了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等高技术装备。
样品管理日臻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次出航前,大洋协会相继出台了《大洋航次现场管理规定(试行稿)》和《大洋样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稿),这也是大洋科考首次完善了航次现场样品合理分配使用。”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第二航段样品管理员苏新说,要对样品进行准确分类和标识并不简单。举例来说,多金属硫化物比较复杂,像海底常见的沉积物,缺乏描述规范。举例来说,如海底能看到的白烟囱在陆地上是看不到的,这种烟囱在海底还有很多种,陆地上没有。如何准确地描述样品?只能边摸索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