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缘起
12月11日,“大洋一号”圆满结束我国第22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回到母港青岛。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也是我国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从去年12月8日,“大洋一号”离开广州到近日回到青岛共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航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三圈。
12月11日上午,圆满完成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缓缓驶入青岛奥帆中心码头。
这是“大洋一号”第三次执行环球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我国大洋科考史上时间最长、航程最长的航次,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共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32家单位、218人参加了此航次。
———— 亮 点 ————
新发现16个海底热液区
“科考人员在此航次中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接近我国已发现数量的一半。”航次总首席、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员陶春辉说。
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多金属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大洋中脊处地球两大板块相互拉扯,在海底就出现了裂痕,海水进入小裂缝里,被地下上千摄氏度的岩浆加热,密度变轻喷涌而出,并带出了地下的矿物质。这样就形成了热液区。条件好时这些矿物质遇到海底的冷海水会形成硫化物沉积到海底,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
这次发现的热液区(很可能有“大烟囱”)包括南大西洋5处、东太平洋11处。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这些海底热液区“冒烟”地方的水温比较高,最高可达到400多摄氏度,而周围的水温仅有几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