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传媒互联网
聚焦网络舆论生态:在众声喧哗中谋求共识
2011-11-15 17:06:07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离不开法治的规范。

通过法律法规治理互联网,是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法治意味着透明与规则。杜绝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应当成为每个网民的自觉。而判断“有害”的基本标准,应以法律为准绳。对于在网上传播违法信息的行为,应当依法严肃惩处。另一方面,法治也意味着对发言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以及个人隐私,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

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的理念,颁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毋庸讳言,现实中也存在某些领域仍有立法空白、部分法规缺乏细则、操作性规范不够明确、执法力度有待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面对互联网这个新事物,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推进和解决。

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离不开参与的力量。

开放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征。培育良好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离不开政府、网民、运营商、行业协会、商业力量等各方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正是对一个开放的“参与式治理”的最好概括。参与也意味着尊重多元。无论是面对互联网上的人声鼎沸,还是治理规则的确立,都应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从长远来看,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治理,只有吸纳各方参与,避免“监管者”与“使用者”的二元对立,给各方声音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自治自洽、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离不开理性的滋养。

社会的进步需要理性的推动。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各级政府而言,理性意味着充分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公开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以学习之心直面挑战,以敬畏之心对待民意。对于网民而言,理性意味着体谅国情,拒绝戾气,独立思考,审慎发言,以建设性心态参与网络讨论,自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理性的舆论氛围从哪里来?从网络实践中、从现实交往中逐步习得,也有赖于有识之士和管理者的引导与约束。事实上,一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正是各级政府和网民逐步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在碰撞中学会相互倾听,在沟通中学会妥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见证着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记录着社会理性的积累和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这种理性的力量必然在网上网下连成一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即将开幕 亮点透析
>> 详细

各地新闻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11月10日起至12月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报刊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报刊、非法报刊机构、假记者、假新闻。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欢迎各界群众举报相关线索,举报电话:12390、010-65212870/2787,网络举报:登陆中国扫黄打非网(www.shdf.gov.cn),点击主页“在线举报”。>> 详细
点击排行
  质检总局公布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
商务部拟规定对公民处5千元以上罚款须听证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