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呼唤法治化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专家介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识别率、求治率偏低,造成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增高,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导致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
与此同时,我国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每10万人仅有精神科医师1.46名,只有国际标准的1/4。北京市精神疾病科医护人员和病床数在全国比例最高,医生也只有不到1000名,护士不到2000名。
不断提高的发病率和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的增高,呼唤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尽快法治化、规范化。
在今年第二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日活动上,卫生部疾控局局长于竞进说,我国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将把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心理卫生服务制度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值得高兴的是,已经酝酿了26年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今年9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目前的《精神卫生法(草案)》还有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法律只规定了如何住院,但当近亲属侵犯患者的权益,甚至不愿将已基本康复的患者接出医院时,患者、医院都成为“受害者”。再比如精神疾病需要家属提供病史,如果家属提供不真实的病史该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
杨甫德认为,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一部法律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体系、一个制度,乃至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抑郁情绪表现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病人因心情不好而对平时自己爱好的活动失去兴趣和愉快感,感觉做事情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更体验不到天伦之乐;不想说话、不想动、不愿去上班,不愿外出与人交往,拒绝社交,甚至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澡都需别人催促;患者脑子里常常想的都是悲观、不愉快的事情,觉得自己能力下降、失望沮丧、自我评价低,孤独无助、对未来失去希望,觉得度日如年、生活无意义无价值、甚至生不如死,遂产生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紧张多虑。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