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
转型发展看黄山
2011-10-21 10:47:42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转型发展看黄山

《转型发展看黄山》特别报道之六

转型发展看黄山

黄山人为了保护世界遗产,确实做了许多很细致的工作,这样的保护很专业,很有效。

转型发展看黄山

姚育青拍摄

黄山风景区积极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今年前9个月,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不到6%,营业收入却增长30%以上——

9月下旬,“智慧黄山”网正式上线运营,为游客全天候提供所有旅游要素的相关资讯、在线服务和网上交易,成为皖浙赣毗邻区域最大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黄山风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8万人,其中逾半数游客通过该网站预订门票、索道票。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黄山近年来全面转型、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认为,加快转型发展是黄山保护世界遗产、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由之路,早转早主动,先转抢先机。

立足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早转快转

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黄山风景区以山水和人文、天时和地利的最佳组合,吸引了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并衍生出黄山市这座“托在山上的城市”。然而,头顶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的黄山,在旅游发展大潮中收获着喜悦,也面临着矛盾:大量游客纷涌而至,势必冲击着景区有限的环境承载力。

“地球上只有一个黄山,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粮。”历届黄山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破解保护与发展这一两难命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黄山就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不断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相继创新了“景点封闭轮休”、“垃圾下山、净菜上山”、污水统管统治、高山防火水网建设、名木古树“一树一策”、全山禁烟、游客换乘等一系列国内首创的保护和管理举措,逐步形成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特色模式。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特别会议称赞黄山“许多做法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创举,应推广到全世界其他遗产地学习借鉴。”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维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也是为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黄山管委会环保办负责人介绍,到9月12日,今年进山游客突破200万人,日均游客量达6000多人,但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景区内的大气、地表水依然保持国家一级、一类标准,其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左右。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放大资源而不固守资源,是近年来黄山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按照“跳出景区、跳出旅游、跳出固定模式”的思路,黄山立足主业、多元发展,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转向优势产业,在国内景区率先上市发行A、B股,并大举进军省内外景区、酒店、餐饮、广告、商业、物流、会展、影视、证券、旅游食品、旅游地产、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

着眼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转新转活

国庆黄金周刚过,黄山管委会党委就专题研究开展“解放思想当先锋、跨越发展做标兵”大讨论活动。黄山管委会党委书记许继伟认为,黄山要实现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转方式、调结构。而转方式首先要转观念,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真正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国际标准重新审视和谋划黄山的发展。

长期以来,黄山8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4月至10月的旺季,淡旺季失衡一直是困扰黄山旅游发展的难题。近年来,黄山细分客源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持续推出赏雪观景等系列冬游产品,使黄山冬游成为深受海内外游客热捧的精品线路。同时,黄山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在产品结构上,加快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体验等复合型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价格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在景区形态上,由“旅游消费菜单组合地”向“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转变。

从2007年起,黄山又抓住全国首个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的机遇,全山动员、全员参与,将“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有机结合,制定了819项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和5955项企业标准,建立起涵盖景区开发、饭店、索道、旅行社四大板块,贯穿旅游六要素全过程的服务标准化体系,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黄山旅游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省旅游界首件中国驰名商标,黄山旅游集团蝉联全国旅游集团20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入选 “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借用核物理的概念来说,转变发展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从‘裂变’到‘聚变’的过程。黄山不应延续过去量的扩张,而应更重视质的提升,让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发展代价越来越小。”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总裁叶正军介绍,“十一五”期间,黄山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8.1%,游客量控制在景区生态资源和谐共生中线范围内,营业收入年均增幅却达17.1%。

围绕国际化发展,在发展路径上转优转强

国庆黄金周期间,黄山在全省率先推出“预测、预约、预警”联动机制,通过数字化实时监测调控、延长门票有效期、调整换乘车辆及索道运营时间等方式,实现客流“削峰填谷”。针对自驾车游客大量增多的现状,黄山还首次开放景区大门外的所属单位内部停车场,倡导景区员工低碳出行,减少私家车上路,尽量把道路和安全让给游客,并在所有索道站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赞誉。

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是黄山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山实施国际化、品牌化带动战略,加大国际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与境外旅游机构、世界遗产地、旅游景区的交流合作,先后加盟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亚太旅游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全球联手建设的“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观测站”,入境游客也保持着年均10%的增速。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从今年起,我们将借启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东风,在打响‘黄山旅游’品牌的同时,先行先试、抢占先机,探索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黄山服务’品牌,使这两大品牌交相辉映,成为黄山加快国际化进程、加速跨越式发展的两翼。”兼任黄山管委会主任的黄山市长宋国权介绍,“十二五”期间,黄山风景区将投入180亿元,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突出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五大新板块,全面推进景区转型发展的“二次创业”,争创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黄山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遗产保护、低碳旅游、人性化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在黄山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思维中,转型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而是整个景区乃至周边社区的整体转型。或许,这些恰恰折射出黄山人加速转型、跨越发展的自信和远见。其实,今日黄山令人刮目,明天黄山更值期待。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特约记者:吴江海 特约摄影记者:汪根华 邓根宝 姚育青)编辑:马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网络媒体湘江行
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激发文化创作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最高法推动执行运行机制改革 执行统一管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