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栅子村村委会主任乔慧不到50岁就已是满头白发,面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不过让他骄傲的是,三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在赤城县城和北京等地上班。但是,他也因为孩子的学费,欠了信用社和亲友“好几万元贷款”。
日前,记者到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省赤城县采访,发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正在用各种“草根办法”解决自己的日常金融难题。勤劳朴实的农民也向记者毫无顾忌地诉说着他们的家庭账本,也诉说着对未来美好日子的向往。
亲情借贷
在龙门所镇龙头山山脚下,村民正赶着小马车把从镇上买回来的大米运送回家。这里是朱家庙村,进村道路蜿蜒崎岖。村支部书记倪文泉说,全村183户人,村民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驴和马。
朱家庙村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300元,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老倪说村民大多靠种玉米和土豆获得一些微薄收入,然而“村民靠天吃饭,地多不打粮”。
他告诉记者:“对于村民来说给儿子娶媳妇也是件头疼事,因为如今女孩都要求男方家庭在县城买房,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就得30多万元,农民种这些地的,哪里弄这么多钱去啊?”
乔慧说,孩子上大学也是农民的一大难处。孩子考不上大学发愁,考上了也发愁。动辄上万元的学费和每月近千元的生活费,对年均收入一千多元、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然而,对于子女上学和结婚这样的大事,除了有助学贷款,亲戚朋友也都会伸出手帮衬一把。也许是因为有乐观的预期,乔慧就是靠亲友的帮助和信用社的贷款才挺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