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山区,没有什么比充足的氧气更值得期待了。在新疆西南部中巴边境海拔4980米一处山峦上的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边防战士通过设备制氧、“天井氧吧”,与恶劣的缺氧环境抗争,坚守着国门。
帕米尔高原上,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的海拔就达到3000米左右,许多内地游客到县城就觉得胸闷气短,前哨班所处位置更在海拔4980米高处。很多战士自幼在内地生活,上高原后难以适应,出现指甲翻翘等许多高原病症状。
为了改善战士们的生活环境,医用制氧系统被安装到了前哨班,营房里每位战士的床头都有氧气传输管道,戴上氧气湿化吸入器就可以便捷地吸上氧气。
受益的不仅仅是战士。314国道从前哨班前经过,过往旅客有的突发不适也寻求吸氧。10月长假期间,一位浙江籍的游客乘旅游车前往红其拉甫国门参观,随着汽车盘山而上,他的嘴唇渐紫、呼吸渐急,司机赶紧送至前哨班,战士们急忙将他扶进医务室。吸氧之后,游客好了很多,坚持着再走了约2公里,到了海拔5180米处的国门。
除了利用设备制氧,战士们还精心料理着“天井氧吧”。前哨班的营房正中是一处天井,阳光透过玻璃钢的屋顶照射进来,分外温暖,战士们在天井里开辟了大约10平方米的花圃,栽花种草,好似一个温棚。
10月的帕米尔高原已经风寒料峭,冰雪覆盖。前哨班外,天蓝山白、寸草难生,前哨班的天井里却是绿意葱翠,咫尺之距,恍如两个世界。
战士们说,天井里绿萝、橡皮树、铁树、刺梅等常绿植物把天井变成了天然氧吧,脱去值勤时肩头落满雪片的军服,在温暖的花圃旁看看书、下下棋,别提有多舒服。
天井与营房里战士的宿舍相连,战士宿舍宽敞明亮,可以容纳十多位战士休息,宿舍的墙上挂着“岁月”“青春”“时光”等主题的励志诗画。缕缕阳关射进来,暖融融的。
1982年8月27日,红其拉甫口岸对中巴两国公民正式开放。红其拉甫口岸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由于红其拉甫口岸海拔较高,严重缺氧,气候恶劣,口岸检查检验机构于1993年下迁至塔什库尔干县城办公,但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的国门卫士仍在边境线旁驻守。
来源:新华网(记者张鸿墀、毛咏、卜多门)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