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适应深度融合要求的联合作战人才方阵
去年5月,一次多年少见的高强度集训在某机械化步兵团举行。这个集团军以连队化管理的方式,接连组织两期团以上首长机关指挥信息系统集训。规定单位主官必须参加,每期10天,每天学习达14小时,期间还要组织10次考核。考核不过关的必须补考,补考不合格的要调整岗位、暂缓提职晋级。
集团军政委王平亲自坐镇督学督考。这一逼,把许多领导和机关干部逼得“着急上火嘴起泡”,也逼出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知识和技能的紧迫感。
在开展联合训练的实践中,集团军党委愈发强烈地感到人才的重要:信息系统集成改造升级需要既懂军事又懂技术的复合人才,运用先进的指挥平台需要高素质的联合指挥和参谋人才,保证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需要专业保障人才。为此,他们专门研究制订了《联合作战训练人才培养实施办法》,推出9个专项计划,并组织了一系列高密度、超强度的学习培训。
——以集中分期办班的形式,先后组织三军部队的51个团以上单位首长机关4000余人次,学习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和一体化指挥平台运用、三军协同电台操作、军种地图识别、航空照片判读等40余项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以机关组训、部队跟训的形式,为三军部队培养了1200余名联合参谋、信息化专业技术、数据网络规划、一体化平台管理人才。
——通过定在席位练技能、定在岗位练应用的办法,为各级指挥机关培养了近千名指挥信息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基本做到了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全席位操作、全要素链接和全功能运用。
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军内外高校联合办班、与海空军部队交叉代职、互派教员研讨交流、在大型演训活动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快人才培养。
这些超常举措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效果已经显现。据统计,目前,这个集团军师旅团班子成员和参谋100%能够胜任联合指挥信息系统席位作业要求。
高水平的联合作战能力不能仅靠一两场实兵演练来获得,必须遵循体系作战能力形成的规律,把联合基础、联合专项、联合指挥和联合实兵演习步步抓实——
着眼全过程创新联训模式促进深度融合
离一年一度的联合实兵演习时间尚早,与联合作战相关的专项训练科目却已在三军练兵场展开。
——海军某登陆舰支队锚泊训练海域,一个陆军两栖机械化营的铁骑如约而来,与登陆舰成双配对开展装载、卸载、航渡、泛水协同训练……
——空军航空兵某机场,陆军某地空导弹团不请自来,各型雷达、导弹精心布阵,和空中战机斗智斗勇,展开博弈……
——陆军某野战情报侦察中心。携带各种信息化装备的侦察小组与无人侦察机、武装侦察直升机在中心的指挥下展开现地侦察训练,远在数百里之外的空军侦察机和海军观通系统也及时加入组网训练……
在深化联合训练的实践中,这个集团军领导和机关逐步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能简单地靠一两场实兵演习来实现,必须遵循体系作战能力形成的规律,从抓好各军兵种作战单元合成、作战要素集成的基础做起,全过程规划组织部队的联合训练。
为此,他们尝试把联合训练划分为联合基础、联合专项、联合指挥和联合实兵演习4个阶段。联合基础训练重在达成三军知识共同认知、基本技能互通,联合专项训练重在解决军兵种战术、技术融合和兵力、火力协同配合,联合指挥训练重在促进联合指挥程序规范、指挥决策科学、随机协调顺畅,实兵演习重在实现联合作战能力的整体跃升,从而使各军兵种训练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向联合聚焦,使联合贯穿于各军兵种训练的全过程。
以联合专项训练为例,他们根据联合作战中的主要作战行动设计了联合侦察情报协同、联合装(卸)载和航渡输送、联合火力打击、陆空攻防对抗等16个训练课目,采取“主战军种组训、相同任务编组、互为条件联训”的方法,将各军兵种、作战要素编组在一起精推细训、反复磨合,较好地解决了数十个联合作战重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16项《联合作战行动协同规则》。
电子对抗团与装甲师捉对厮杀,陆军航空兵首次担当立体突防主角……以往在联合训练中跑龙套、当配角、作点缀的“小兵种”,如今频频成为联合指挥员使出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