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明:最讨厌会上说空话
2008年以来,我参加了3次听证会,分别是出租车调价、天然气价格调整和长沙市解放路一工程项目建设听证会。
虽然参加的次数不多,但是我报名报了有10多次。最近长沙增加500辆出租车的听证会,就是因为报名晚了,没被选上。
我参加听证,都是先看见媒体报道,然后打电话报名的。
朋友们都说我是个“愤青”,我的确是个热心人士,对关于社会公益的事情都比较积极,是当地网络论坛的版主。
我参加的听证会,会有一定酬劳,最少的有400元,最多的有1000元。拿这个钱,我觉得理所应当。
一方面,听证会上要发表意见,需要我之前调研、做准备,需要花费精力和财力。
另一方面,听证会当天,我必须放弃自己手上的事情。如果我不参加听证会,一天里生意好的话可以赚到1000多元。
现在是商业社会,没有酬劳,谁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一个听证会?
参加听证会,参与公共决策,其实挺有意义的,影响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参加出租车调价听证会。有好几天,我凌晨到大街上拦出租车,专门采访出租车司机。听证会上,我提的出租车等待计费、计费器按整数计费等意见,都得到了采纳。
我最讨厌的是,在听证会上,个别代表的发言,都是一套套的空话,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建议。
对于听证专业户的现象,我建议,政府部门在选取听证代表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随机选取。譬如,关于出租车的听证,就可以在大街上随机地选取司机。
(本报记者侯琳良采访整理)
听证不要走过场
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周佑勇
听证制度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其设计的初衷旨在为公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利益诉求提供有效沟通的制度保障平台。“公平听证”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普遍适用于公共决策领域。可以说,“听证”这一制度在我国的移植,被认为是民主的象征和法治的桥梁,让人们充满期待。
但最近这一制度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听证代表缺乏“代表性”、价格听证会让人感觉“逢听必涨”,极大挫伤公众的积极性。
尤其目前有同一人以不同身份参加多个领域听证会的情况,不论其形式是否合法,都足以让人对听证会组织方的诚意产生极大的怀疑,伤害听证会制度的公信力。
要防止被认为是“只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一方面必须充分实现听证的沟通功能;另一方面要明确听证记录的法律效力,使听证记录成为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
对现行听证参与人的选取制度加以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公众对听证会的信任感。听证代表的选择程序,应当公开透明,并设立相应的反馈制度,将社会各界认为不适合参加听证的候选人排除在听证代表之外。
此外,听证组织机关还必须注重听证代表选取的平衡性,使得行政机关能够更为广泛地听取不同意见。当然,通过对听证代表候选人一般素质和情况的公开审查,来提高听证的效率,也是很有必要的。
听证的价值在于公众的有效参与。目前,“听证专业户”等问题能够如此备受人们关注,一方面表明公众对这种良好制度的实施仍然充满着期待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制度设计上不断进行完善。
(本报记者丁汀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