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首页中国新闻
聚焦关于高校招生的三大“网络话题”
2011-07-06 16:26:0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高考录取在即,关于高校招生的话题在网上也日趋沸腾。作为高招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自主招生自然成为议论的焦点,从“招考同盟”到“泄题事件”,诸多问题凸显这一政策仍有待完善。“华北科技大学”、“天津文理大学”等子虚乌有的高校,发布虚假招生信息招摇撞骗,此类现象应引起广大考生和家长警惕,有关部门必须严加防范和打击。同样应打击的还有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这些有悖社会公平正义、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做法应当遏制。

自主招生屡遭诟病 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复旦大学2011年自主招生遭遇“盗题”事件,考试结束后仅5分钟,部分试题就被一家名为“大联考”的网站曝光,又一次引发网民对大学自主招生的强烈关注。从去年开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频出新招,先是北大、清华组成“北约”、“华约”招考联盟,不久,同济、北理工等又形成“同盟”跟进,一场34所知名高校自主招生的“三国演义”由此上演。

(网言网语)网民“金边玉芙蓉”说:“从‘一考定终身’到‘多考定终身’,高招改革究竟是高校提前抱团抢生源,还是科学多元选才,学生选择权增加为何反而负担加重、困扰增多?高招改革效果如何不好评价,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优质学生开始放弃就读国内大学,选择留学海外,大家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值得反思!”

网民“Jenna嘉嘉”说:“自主招生固然好,但没有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很容易演变成利益分争,而不是人才选拔,我觉得重点不在‘北约’、‘华约’,而是在于相应体制的规范统一和完善,这些光靠高校联盟是不够的。”

(记者观察)我国高考自主招生探索进入第9年,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如今又形成了三大联考阵营,但是对于自主招生、特别是联考的质疑声却始终未停。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选拔那些高考中不易被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其制度的完善需要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但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更需正视严峻的现实。

招生诈骗层出不穷 防范打击刻不容缓

随着高招录取的开始,高招诈骗也将进入高发期。近年来,“招生诈骗”屡禁不绝,骗术不断升级,涉及的受害人之多、金额之巨、地域之广令人咂舌。2007年,海口侦破一起特大招生诈骗案件,该案涉及多所高校、17个省的上千名考生,涉案金额达千万元;2009年,西安告破一起特大诈骗高考落榜生案,受骗学生82名,遍及全国15省市,涉案金额300余万元;2011年6月,网上又现“华北科技大学”、 “天津文理大学”等冒牌高校伪造合法高校进行招生的诈骗行为。

近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出通知,对高校招生行为划出三条“警戒线”:严禁高校未经教育部备案计划外招生;严禁高校和录取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规招生;严打非法招生中介活动,力图从源头上规范高校招生,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

(网言网语)网友“北京你早”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总有学生相信不经过刻苦努力也能上好大学,这种投机心理成为滋生高招骗子的温床。”新浪网友“蒲公英信使”认为,虽然高招越来越透明公平,但依旧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黑幕。高考录取的公正,不仅是对所有勤奋刻苦的学子负责,还关系着国家未来。

(记者观察)高招诈骗案屡禁不绝的背后,暴露出招生政策漏洞。在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高招政策中自主招生、机动名额等弹性部分,给别有用心的特权分子留下了可操作空间,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提供了家长和考生“暗箱操作”的想象空间。“招生贩子”、不法中介也正因迎合了这些人“分不够,钱来凑”的心理,才在高招录取的各个环节中屡屡得手。如何使高考录取工作不走样?关键在于招生体制的透明、公开,减少人为可操作空间,堵住招生环节中存在的漏洞,从源头肃清招生“潜规则”的不正之风。

严厉打击“冒名顶替” 杜绝“罗彩霞”事件再现

自2009年“罗彩霞”事件后,一系列高招中的冒名顶替事件又相继被揭发。在湖北,连高三都没上的学生、冒名者郑某,竟走进大学校园并完成了4年学业,由于被冒名者王俊亮无法办理信用卡才东窗事发;在北京,一份莫须有的房贷让邹志静意外发现,10年前她被班主任的表妹冒名上了中专;在河南,300多名冒名大学生于2010年被清退;2011年6月,山东大学生唐娟发现自己也被冒名顶替,通过打官司,她获赔6万元。

2010年6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高招工作中进一步严格管理,尤其要严查冒名顶替上大学现象。今年,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强调,严厉打击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和违规招生行为,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在取消其入学资格的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坚决依法惩处幕后指使者或非法中介机构。

(网言网语)各类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陆续被揭露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网友“谁是老鼠爱大米”说:“不管这些冒名的人在学校表现怎么好,他们一开始就错了,而且是知错就错,不可原谅!上大学还要冒名顶替,比强盗更卑鄙。”

(记者观察)近年来,教育部的高招清查风暴有了明显成效,但对于更为隐蔽的假大学生,恐非行政体制下的一次行动所能肃清。这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导致的,同时,环环弄虚作假,反映出的是社会诚信教育缺失。应该指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只是社会腐败问题的一个缩影,其之所以能成功操作,除了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默认的“潜规则”,即“有路子、有关系”就可以这么操作。同时,信息不公开客观上也为造假提供了土壤。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冒名顶替”现象背后的腐败细查深究,让造假者丢官,甚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应将所有的高招录取信息都公布出来,不给想冒名者以任何造假的空间。(记者伍晓阳、马扬、朱薇、吴晓颖采写)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二五”规划今年开局,自规划纲要公布以来,中国决策层紧密谋划部署: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调研足迹遍及20多个省份,政治局亦多次召开会议、举行集体学习研讨。>> 详细
点击排行
  李克强在安徽考察(组图)
九常委上半年考察调研20余省份 部署十二五开局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