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从1998年以来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重点工程带动面上治理,共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6亿亩,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200万亩。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提高了2.75个百分点,林木积蓄量达到12.9亿立方米,增加1亿多立方米。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与会国内外嘉宾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确实高度重视荒漠沙化治理和环境保护,真抓实干,取得了很大成绩。联合国驻华机构总协调员(临时)安吉蒙先生感慨地说:荒漠沙化治理和环境保护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共有的地球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次亲自看到、听到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中国确实是令世人敬佩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二、总结交流了国际国内防沙治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作法
论坛安排了防沙治沙领域的学术交流,各国与会代表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鄂尔多斯市地区生态发展道路的探索和亿利集团防沙治沙的作法令与会者耳目一新。鄂尔多斯市的探索和经验主要是:1、转变发展理念。变“征服自然”为“顺应自然”,将生态建设与“三农三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调整农牧业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布局,大力度转移农牧区人口,在自然生态恶劣地区建设不种不养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减轻生态压力,通过人的主动退出求得生态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2、变革生产方式。变“广种薄收”为“集中发展”,变“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3、创新体制机制,变“单一投入”为“多元投资”。坚持“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坚持“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推行“五荒”拍卖治理,深化林权改革,实施生态林补偿制度,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生态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4、发展林沙产业,变“贫瘠荒凉”为“绿色银行”。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积极实施“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着力支持建立沙柳、沙棘、柠条、干草等林沙产业基地;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科学地推进荒漠化治理;6、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7、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把防沙治沙纳入法制化轨道。8、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