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浇一遍,麦子长势就差
当地村干部说,天气预报说过几天有雨,村民们都在等着下场好雨。实际上,从麦子的长势上已经能够看出主人抗旱的辛苦程度。与张远波家麦地挨着的一块麦田,麦子个头小,长得稀稀拉拉,麦穗也比较小。
“我已经浇了四遍了,这次是第五遍。”张远波说,这季节麦子从播种开始,每个阶段都旱,所以就得不断地浇水。如果不是这么做,他家的小麦也不会长得这么好。“他们比我少浇一遍水,麦子长得就不太好。”
其实,很多壮劳力都出门打工去了,家里剩下的老人要是身体不好,根本就没办法浇地。走在麦地里,麦子的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淹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张远波说,像隔壁这样的麦地估计在村里要占三分之一。
收成,全是靠水浇出来的
事实上,让农民们焦虑的不仅仅是地里的麦子,还有高昂的油价,一亩地浇一遍油钱就要20元。从去年秋季播种开始,到现在就几乎没有有效的降雨。“按照浇5遍计算,每亩地油钱就要100块。”颜忠勇说。
然而,这并不是种地的所有成本。颜忠勇算了一笔账:种子得花30元到40元,机耕加上播种一起,得花上80元到100元,一季麦子的化肥得花上150元到170元,加上田管药品也得30元左右,最后机收又要花上40元。如此,一亩麦子的成本得400元到500元。
“一亩麦子收成好的话也不过1000斤多一点。”颜忠勇说,像今年旱成这样,好收成全是靠水浇出来的。(唐小虎、卞世鹏、文兵)
旱情60年一遇如何应对 市长问旱
“旱情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打好抗旱这场硬仗。”昨天下午,由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带队的调研组走进长丰县陶楼乡和吴山镇,对合肥北部重镇长丰进行实地考察,几个地方看下来,吴存荣说得最多的就是“抗旱”二字。
>>>谈天气:气象局局长叹气又摇头
根据合肥市水务局的旱情通报,今年以来,合肥市平均降雨量76毫米,仅为常年的三成。进入4月份,几乎未形成有效降雨,加上气温较往年同期高1摄氏度,土壤失墒较快,部分地区已发生旱情。同时,农业灌溉用水高峰即将来临。
合肥市农委副主任张厚伦告诉记者,持续的干旱已造成合肥市130万亩油菜、116万亩小麦、40万亩瓜果蔬菜严重受旱,“合肥正遭遇60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形势严峻。”张厚伦说。降水偏少令旱情加剧,4月份,全合肥市降水量仅有10毫米左右,比常年少9成,“老天爷不眷顾,今年1至4月份的降水量为合肥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极为罕见。”合肥市气象局局长冯皖平谈及近期的气象,不禁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探田地:吴存荣给农民分析利害
吴存荣来到附近古城村的麦田,农民正在引水灌溉。“小兄弟,旱得严不严重?浇一亩地用多少水、需要多长时间?”面对吴存荣的问题,农民颜传健回答说,小麦一年大概浇四次,而今年已经浇了不下六次了,每亩地浇一次需要50吨水,算上油钱,一亩地划到40块钱,按照一亩地八九个小时的灌溉时间来算,浇完也得三四天。
“时间太长了,这样大水漫灌,浪费水不说,效果反而不好。”有多年水利工作经验的吴存荣告诉大家,大水漫灌容易伤害小麦的根,不利于增收,还是采用喷灌好一些,“长丰位于江淮分水岭,旱是常态,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抗旱服务队,集体采购一些喷灌设备供农户借用,并提供技术支持。”
吴存荣随后来到陶楼自来水厂,察看水厂蓄水池。“你们这儿水质谁来监测?监测频率多少……不光要保量,还要保质。”吴存荣再三嘱咐现场人员,“要让老百姓的水够吃,吃好水。”(康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