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3月23日拍摄的“核辐射应急救治与防护培训班”现场。当日,“核辐射应急救治与防护培训班”在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开班。培训目的是为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增强专业人员在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中的紧急避险和现场急救技能。军事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核辐射防治专家余长林,现场为北京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大﹑中学校校医讲解预防放射污染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和防护知识,及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策略。新华社发(李方宇摄)
中国疾控中心:凌晨一瞥
3月28日凌晨,北京,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两间小会议室,桌上堆满了文件、方便面、空空的咖啡杯……
苏旭所长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连续10多天吃住在这里。信息组和专家组密切跟踪着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的最新信息,实时分析、研判。一有结论马上向主管部门汇报,同时通过部门网站和媒体向公众发布。
“所有信息公开透明,没有任何保密。”苏旭说。
“我们研判的核心问题是日本核泄漏究竟会不会对我国境内民众健康造成影响。我们权威发布的每一个字都要对13亿人民负责。”苏旭说。
说话间,电话响起。“首批1000份文字版的《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小册子印好了,配图版的本周内也能印出来,太好了!”
早在3月15日,卫生部就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经过专家们讨论、加工,这本回应百姓关切问题的科普手册即将出版面市。
26日,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继续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后,卫生部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已及时部署了在北京、东北、沿海等14个省市开展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指定了66家具备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公众可通过本地12320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咨询电话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