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专家正在库房精心装裱明代佛教“路引”文凭。(康留国 摄)
洛阳民俗博物馆征集到的明代佛教“路引”文凭。 (康留国 摄)
2011年元月24日,记者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库房,看到正在精心装裱的一张特别的“文书”,它是明代崇祯年间山西五台山南山寺发给信众的路引凭条(文凭),这是该馆目前征集到的唯一一张与佛教有关的纸质文书。
珍贵“路引”,亦为文凭。在中国古代,人们外出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这种公文就是“路引”,若无“路引”则要依律治罪。“路引”实际上就是外出远行身份的证明。这张注明佛教信众持斋期的纸质文书是木板拓本,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纸质为普通麻纸,周边印有四行排列不规则的白点,中间印有文字和菩萨头像,文字有些许残损。有关专家介绍说,这张“路引”的中间图案为端坐莲花台上的菩萨,因该文书是五台山南山寺发的“路引”,根据菩萨造型,它应该是文殊菩萨。菩萨头顶有华盖图案,左右两侧是其侍座或尊者,下边10个佛教画像为“十殿阎君”。一佛教界人士分析说,这张纸质文书是一张盖了章的空白“路引”,是五台山南山寺发给持斋期满信众的信凭或路条。文字大意是“持斋信众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每一声在纸张上点一点,每1000声为一卷,需要念诵1880卷即188万声‘南无阿弥陀佛’持斋期满后,发给‘路引’,以资证明。”足见持斋信众念经诵佛之虔诚。即学习的凭据或结业证书,信众用这个路引就可以云游四方,在路上或者在别的寺庙拜访时,可以作为他学习佛教资历的一个证明和路条。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介绍说,该馆征集的纸质文书数以万计,但关于佛教的“路引”文书还是首次征集到,而且这种珍贵的明代佛教“路引”在河南省还不多见,是研究佛教修持传承极好的资料。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张雷龙 通讯员 康留国)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