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名制今日正式实施,消费者购买手机卡必须持有身份证,老用户需补登记信息。不过目前各运营商执行的政策不一,由于担心失去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客户,运营商不会对未登记身份信息的用户强制停止手机服务。
博弈了五年的手机实名制终于尘埃落定。对于长期饱受垃圾短信、电话骚扰、推销广告之苦的民众而言,实名制似乎是个好消息,毕竟人人都渴望一个安静平和的通讯环境。但现实的问题时,手机实名制是否能够承担起抑制“聒噪”的重任?
实名制对于公众而言并不陌生。但凡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内出现了难以监管的混乱,就会有人提实名制。在上网、论坛发帖、博客、网游这些虚拟领域,不断出现的“实名制”最多算得上功过参半;去年春运期间多地试行的火车票实名制,也是如此,最后连铁道部相关专家学者及领导也不得不承认,最初“消灭黄牛党”的初衷,变成了“增加旅客更多时间成本”的现实。如何避免手机实名制的推行出现同样的反差,值得研究。
在我国目前8亿多的手机用户中,有近一半(4亿)非实名手机用户,他们的存在一度被认作是给垃圾短信、骚扰短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按照运营商的说法,实行手机实名制,严格登记核查用户的身份信息,即相当于堵住了违法犯罪的源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源头”是否一定能被堵住?即如何确保实名制推行不是增加4亿人成为受扰对象,一旦实名制后仍面临骚扰信息,运营商是否应该买单?
另外一个摆在公众面前的问题是,由于我国缺乏类似于《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这样的法规,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处于相当脆弱的境地,泄露甚至倒卖个人信息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以往被曝光的公众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黑幕中,电信运营商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是直接的参与者和牟利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实施的手机实名制,对于公众而言当然不该只是一项义务,也需要相应的权利承诺与之对等匹配——有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关措施和规定,约束和惩罚那些买卖用户个人信息的非法行为。
手机实名制不应该单单是一制度文本,而应该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不能仅仅只规定消费者的实名登记义务,更要明确运营商保障信息安全的责任。从效果上说,手机实名制这堵防火墙,管住了君子,却未必防得住小人。对于公众所关心的诸如运营商如何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以及在发生泄密之后如何追责、承担何种责任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回应。惟其如此,实行手机实名制在道德上和在法理上才具有合理性,才是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易条款。
来源:新闻晚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