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烦恼:巨额投入用户潜在流失风险
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中未进行实名登记的总数高达3.21亿。“这项工程不仅规模浩大,难度也不小,100%实现是不可能的”。一位通信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运营商的执行热情也有待观察,实名制短期内必然会导致一部分用户流失。
2005年,上海市被选为首批实行手机实名制试点城市。不到3个月内,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就对超过5000个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进行了强行停止服务处理。
“用户流失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老用户的补录工作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另外,那么多社会零售代理渠道,要是每个网点都发一个身份识别系统,投入会相当惊人,而且还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有运营商人士如是抱怨。
三大运营商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手机用户超过7亿户,没有身份登记的预付费用户为3.21亿,“实际数目可能超过5亿”。运营商必须投入成本进行系统改造、员工培训、宣传材料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社会销售渠道极可能被迫取缔
记者获悉,社会销售渠道极可能被迫取缔。“将个人信息收集终端放到报亭的可能性不大”。据了解,目前,通过“报亭代售”等社会渠道售出的手机卡占整体市场的八成以上。
“按照社会渠道销售每张卡40至50元的区间计算,保守估计社会渠道销售SIM卡号总量为2000万,这意味着8亿至10亿元的社会渠道利益从此蒸发。”有运营商内部人士如此计算。
到发稿为止,记者并没有发现任何一家运营商公布了有关社会销售渠道方面的处理细则。工信部早前的表态是“卖哪家公司的卡,哪家公司要管到底”。
当然,对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实名制带来的也不全是“坏消息”。实名制可以有效地帮助运营商解决用户欠费问题、更好利用号码资源。同时,运营商还可以根据用户在通信使用行为和社会属性上的差异性,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增值业务,这有利于运营商提升客户满意度,创造更多的增值业务收入。
观点: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
推行手机实名制,涉及公民个人两个最重要的信息:一个是身份证号码,一个是手机号码。这两个信息对个人用户非常关键。目前,手机具有越来越多的支付功能。一旦这两个信息同时被泄露,社会风险就相当大。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
手机实名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对目前市场上泛滥的“信息诈骗”、“信垃圾”、广告骚扰等在很大程度能加以有效遏制。
用户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心,主要源于国家信息安全法的不健全。而且个人信息泄露也不仅存在于通信领域,银行、汽车等行业亦在其中。因此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必须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法。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