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村民”转为“居民”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镇丹山社区的近2000多名群众本以为命运会从此改变。不料失地后承诺的“解困房”没有解决实际的住房困难,本应领取的“失地生活补助”也遭克扣,而居民因失地得到的“养老金”也很有可能被掏空。在这一切困境的背后,从2004年年底就总揽社区书记和社区主任大权于一身的招吉香,成为了当地群众敢怒不敢言的焦点人物。
社区领导名下有多套“解困房”
丹山社区地处青岛市北部近郊的城阳区,城阳区距青岛市区中心35公里,是进出青岛市区的北大门。城阳区域内交通发达,知名的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在城阳区中心位置。从丹山社区到机场,总路程不到10公里,而且丹山更加靠近市中心。
自1994年城阳设区以来,城市化的浪潮逐渐席卷到丹山社区,并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潮。丹山社区一位70多岁老者告诉记者:“2000多村民中,大部分从2004年开始就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耕种的土地。”失去耕地,也就意味着丹山社区进入了城市化阶段。
与居民大规模失地不相匹配的是,由于“社区已多年未批房基地(农村中也称“宅基地”),随着适龄青年婚嫁需要住房以及居民居住危房不断增加”的现实,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的“一致研究”下,丹山社区解困房工作提上了日程。
记者从丹山社区一位老干部手中获得一份《夏庄街道丹山社区解困房实施方案》,只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中任意一项的该社区居民都可以购买“解困房”:1、房屋系危房(经有关部门认定),且无其他住房的;2、祖孙三代及三代以上同住一处少于四间(含四间)住房的(父母轮养的,只能一户申请购买);3、二代同住一处少于四间(含四间)住房的,且其子已婚或达到18岁以上年龄(从社区报名之日起);4、双女户,二代同住一处少于四间(含四间)住房的,且其女已婚或已达到法定婚龄,户口在本社区的。
《方案》中规定解困房价格为每平米1550元到1600元。据一位参与到《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社区党员告诉记者:“由于解困房使用的是社区的集体用地,土地成本非常低,在社区委员会的指导下,第一期解困房2006年建成时的成本,每平米不超过800元。”
尽管如此,解困房还是供不应求。在“解困房的付款方式及分配方法”中还特别写到“根据社区居民报名申请购买解困房的户数,已超出社区已建解困房的户数”,分房最后不得已采用抓阄的方式进行。
那么这些解困房是否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记者拿到了一份该解困房小区物业的住户登记名册。在这份名册中,记者发现,不少人在社区中拥有多处住房。其中登记在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招吉香名下的就有3套,分别是3号楼3单元的601、701和702。而一位名叫柳高芳更是惊人,拥有7号楼的10套住房。
一位知情的社区居民告诉记者:“在解困房一期中,7号、8号楼是整体对外出售。招吉香独占4套,其弟招吉清四套,招吉亮和他母亲每人一套,堂弟招吉瑞三套。”据他统计,总体解困房95%不符合解困房安置方案,50%是对外出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