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治堵措施背后的民意
“北京治堵”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12月12日晚9时许,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终于对外公布。该措施全文长达5000余字,在限行、征收拥堵费和控制机动车增长等关键问题上,“措施”只是轻描淡写为“加强外埠进京车辆管理,有效减少中心城高峰时段交通流量,必要时,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在一段时期内,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和无偿原则,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抑制小汽车过快增长”等,并未给出具体办法和时间表。此外,该措施备受关注的一点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也就是说,之前公众担心的摇号、拍牌和征收拥堵费等号称史上“最严厉”治堵措施都没有出现在正式文件中,还没买车的、买了车还没拿到手的消费者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从10月传出北京将通过限行、限牌等方式治理拥堵的消息后,京城车市一度出现无序的疯狂抢购局面。最新统计显示,11月京城新车销售达到9.6万辆,相当于去年全年销量的四分之一,12月超过10万辆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车市的盲目消费,备受业界诟病。统计显示,进入12月,北京市一周就增加机动车2.1万辆,日均注册机动车3000辆,这一增长速度,相当于去年同期日均增量的一倍。记者从交管局网站了解到,截至12月5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71.1万辆。显而易见,恐慌性购车无论对于城市交通还是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庆幸的是,在征求意见稿中,传言中的严厉方案都还在论证过程中,这说明了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谨慎的,并不像传言中的“一刀切”。但“必要时单双号”、“择机收取拥堵费”和“一段时间内调控增长速度”的表述,也让很多市民颇为担忧。“每年拟限制机动车的数量正在征求意见,尚未最后确定,但肯定每年可以增加15万辆以上。”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表示,出于北京交通拥堵现状的考虑,不要说一年增加70万辆机动车,就是增加50万辆也难以承受。要在充分考虑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每年控制机动车的具体数量。“可以肯定的是,本市限量将比上海的限量大得多,应该能基本满足市民购买机动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