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红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或尼山论坛,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文化标志城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许嘉璐倡议发起,以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华文化标志城内涵建设的重要项目。首届尼山论坛将于今年 9月26日至27 日在尼山举办。
尼山是孔子诞生地,从孔子父母“祷于尼山”而生孔子,到孔子临川而叹“逝者如斯”,到朱熹“胜日寻芳”追寻“源头活水”,这方灵山秀水孕育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中华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圣人,承载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块意境深远的文化净土。在这里举办世界文明论坛,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中华文化放到世界不同文明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交流,达到消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目的,可以说适得其所。
筹办好尼山论坛,要以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从促进世界文明对话交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增强齐鲁文化影响力的高度,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要明确世界文明论坛的基本定位,创立“南有博鏊经济论坛,北有尼山文化论坛”的品牌形象,打好书院牌、生态牌、遗产牌,着力突出三大特色。
一是打好书院牌,彰显书院气派。由孔子游手缁帷之林,休坐其上收徒设教、弦歌鼓琴的杏坛,到晚年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聚众讲学,传授礼乐教化的先圣讲堂即后来的洙泗书院,以及滥觞于斯的书院体制,曾是儒家学子求学研习、修身悟道的圣地。坐落于尼山之上的尼山诞育书院或尼山书院,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迄今已有670余年。位于尼山东麓的尼山圣源书院,由国内外文化界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发起兴建,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机制,接续中华文化源头活水,集学术研究、交流和培训于一体。尼山论坛于洙泗之滨、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举行,这既是中国古老讲堂、书院文化的历史延续,又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融汇的最佳平台,是尼山论坛区别于于国内外诸多论坛的一个显著特点。尼山论坛作为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其浓郁厚重的书院气息、书院气派将更加增强其精神文化气质和思想学术内涵,使人更能体味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轴心时期”中西方哲人在各自不同的杏坛、讲堂、书院、学园、学院,修编典籍、辩驳立论、著述育人的历史文化意蕴,也更能体现世界文明对话交流、融汇发展的精神特质。尼山论坛的各项活动主要在书院展开,要把书院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从前期尼山书院、尼山圣源书院、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尼山讲堂”,到开闭幕式和主要对话活动,从尼山圣源书院内外环境、陈设布局、师生交流等气氛营造,到对话活动中主持评论、辩难答疑、师生互教等环节的策划设计,都要突出文脉久远、厚重大气的书院气派,形成书香浓郁、文气扑面的书院风格,力求与其它论坛区别开来。
二是打好生态牌,体现自然韵味。尼山论坛不要豪华场面,不要奢华设施,不要商业气氛,更不要兴建什么楼堂馆所,一切回归原野、回归乡村、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尽可能减少城市味,尽可能体现乡村、原野、田园风韵。这是尼山论坛区别于其他论坛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尼山作为孔子出生的地方,其山川景物、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因其过去相对闭塞和交通不便,两千五百多年来尚没有发生重大破坏和根本性改变,尤其没有受到现代化大规模城市化改造建设和商业化地产开发的侵袭。明代张敏曾作诗赞曰:“智源水远东还鲁,颜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衔寒雨下秋田……。偶因圣诞来瞻仰,红叶黄花处处鲜。”尼山论坛的开闭幕式及对话场地选在尼山区域,追求的就是这种不可多得的天人合一、生态自然的环境。夫子洞、红草坡、扳倒井、颜母山、智源溪等等耳熟能详的地理遗迹,苍松古柏、五峰耸立、三川并流、草坡牧羊、天光云影、山田农舍等等远离城市喧嚣、充满田园风味的意境,使人能够沉下浮躁心态,穿越时空与先哲对话,回味历史、把握现在、洞察未来。尼山论坛在此举办,一个基本考虑就是体现和展示原生态精神。尼山论坛本身就是要运用哲人智慧求解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包括生态危机。论坛风格要本着回归自然、回归原野、回归乡村的理念,突出“原始、自然、朴素、节俭、宁静、简约”的特质,体现学术与教育、论坛与书院、学生与老师、会议与文化、对话与传播结合的特色,展示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办会理念。
三是打好遗产牌,突出遗产氛围。尼山区域遍布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文化遗产遗存,是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这里既有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自然遗产,如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又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颜母祠等文化遗存,也有颜母庄、鲁源村、昌平乡等古村群落,还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百姓传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尼山传奇很多,大都与孔子有关,包括“尼山致祷”、“麒麟玉书”、“二龙五老”、“ 均天降圣”等等,见之于经史子集、笔记杂纂、汉画像石、碑文铭刻、戏曲文学、民间传说等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审美价值。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约公元954-960年)、座落在五峰莲峙的中峰东麓尼山孔庙,前后五进院落,占地十七万平方米,红墙绿树,金黄色的殿顶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在西路和中路古建筑群之间,还有供奉尼山神的毓圣侯庙。一座四角飞檐、绿瓦盖顶、古朴典雅的观川亭,似乎仍然回荡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尼山庙前有天然柏树林,株株古柏,树端尖尖,树杆光滑,叶如丝丝细毛,向上而生,紧贴一起,簇拥在树顶,酷似书法用具之毛笔,因称“文人柏”。该柏籽可燃墨,木可造纸。百姓传说,尼山本无柏树,因孔子写《论语》,《春秋》,整理诗、书、礼、乐等古老文化,用笔最多,功劳最大,“天帝”感其诚,特将“文人柏”赐予尼山夫子诞生地。尼山东峰山腰有颜母祠,是祭祀孔母之处。祠堂前有一井筒倾斜的“扳倒井”,又名颜母井,相传为颜母汲水之处。尼山的一些酸枣树、野槐树、荆棘也很特别,刺尖一律朝下长,并且十分柔软。当地传说,颜氏在夫子洞生下孔子后,急忙赶回娘家拿衣服,谁知荆棘从生的山道上,野刺老是刮衣服,裤腿都被酸枣棵拌住了。颜氏一边拔掉身上的刺,一边说:“俺儿要是真的命大,上天就会让这些野刺往下长。”一语未了,耳边“唰”的一声,尼山草木的刺尖都朝下了。尼山一带,还流传着孔子“凤生虎养鹰打扇”的说法。尼山东段的颜母山,有一片“红草坡”,老辈人说是孔母临产“见红”,淋洒的血迹染红所致。尼山上有一条“红水溪”,百姓传说是当年孔母洗手的一条小溪。如此等等,虽非信史,皆属于美好传说,但都是尼山丰富多彩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置身于这样的精神文化空间,在浓郁得化不开的文化氛围中开展世界文明对话,既能交流研讨,又能凭吊古迹、摩挲遗产,聆听远古足音和天籁之声,无疑是天下独一份的,从而构成了尼山论坛与众不同的又一显著特色。办好尼山论坛,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利用尼山独有的丰富斑斓的文化遗产,为这一世界文明论坛奠定更为厚重坚实的文化内涵。
要认真贯彻中华文化标志城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按照《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尼山大遗址保护,精心做好“孔孟文化遗产地”世行贷款项目尼山文化修复工程,保护好尼山区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向国内外充分展示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成果。
(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尼山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