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陵被发掘之后,那么精美的丝绸一见空气就灰飞烟灭。现在看来,这简直是犯罪。客观地讲,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把握能妥善保存这一美好瞬间。在技术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情况下,盲目发掘其实就是一种犯罪性破坏。
以前,由于有了惨痛教训,我们有了一个优良传统——保护。当年,郭沫若极力主张发掘乾陵,盼望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可能保存在乾陵地宫内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一说存于唐太宗昭陵),但有着远见卓识的周恩来总理否决了这个提议。当时,周恩来说了一句话:“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力陈发掘乾陵的意义:“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但在周总理的干预下,乾陵最终没有发掘,以至郭沫若在失落中写下“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从保护的角度看,郭沫若的遗憾是今人及后世子孙的幸事。
当前,挖掘似乎成了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地方政府和学者都期待发掘。此时,我不禁想起几十年前周总理在乾陵发掘计划上批示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是啊,好事还是留一些给后人做吧。即便曹操墓为真,今后的考古发掘也应慎之又慎!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