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区教科书开始,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几乎都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且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在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选择与阐释是处于非常态的。
美国学者阿历克萨·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启蒙人的现代性,是我们关注的根本问题,如何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引领,是教科书研究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关注鲁迅作品的梦想与激情意义。教科书总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一种文本表达,所选择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中对鲁迅作品的选择仅仅在最初时期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如显示白话文创作的实绩,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然而,从边区教科书开始,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几乎都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且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在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选择与阐释是处于非常态的,从而导致教学中有些紧迫、匆促甚而慌乱。所以,启蒙一定要恢复鲁迅作品中对自身主体性价值判断的独立性,寻找鲁迅作品普遍价值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