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随着新中国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逐渐受到高度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中就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由胡适、王云五、朱经农校订的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1册有鲁迅翻译俄国作家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第4册有《孔乙己》等。此后,国统区一些影响较大的教科书收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有20多篇,如散文《秋夜》、《雪》、《风筝》等。当时,革命根据地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如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鸭的喜剧》、《非攻》,散文《风筝》,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比例并没有突然增加,但随着新中国政权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受到高度的关注,如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对鲁迅及其作品作了这样的说明: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
此后几十年,鲁迅作品教学基本限定在这样的阐释体系中,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圣人形象从此在中学师生心目中树立起来,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有30多篇。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从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近30篇,时代性、政治性强的杂文有所减少。鲁迅那些回忆童年、缅怀师友、人情味浓的散文成为各种版本教科书的主要入选对象。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维持在15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