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家广告公司要孙宪拍些鸟的素材,用于专题片及广告片,拍摄中孙宪就有了拍摄一部纯野生鸟类纪录片的灵感,在这“无粮”“无水”“无电”的“三无”海岛上开始了7年的艰苦拍摄与创作。
期间他们三人曾拍摄了以保护荣成天鹅湖大天鹅为题材的纪录片《老袁》,并在2007年10月第九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金熊猫奖”,这次评奖全世界有38个国家的780部作品参赛,他们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中央电视台等专业作者一起分享了六个奖项。第二年春天这部纪录片被译为《天鹅先生》参加克罗地亚国际纪录片节作为首场上映的片子。这为他们的电影拍摄增添了信心。
海鸥的拍摄周期是每年的四月下旬到八月初,岛上温差很大,五月上旬还要穿羽绒服,到六月气温陡增,近40度的地表温度要持续两个半月,每人每年脸要暴3次皮。为了更近地接近海鸥他们必须攀爬64米高垂直的崖壁,由于海岛岩石风化的非常严重,每一步都隐藏着危险。背着几十斤的影视设备爬悬崖如同背着一座山。为了拍摄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伤痛。于辉为搬设备扭伤了腰而住院,孙宪为爬悬崖被散落的石头打破的头。王建涛为登悬崖腿受了伤。
于辉是个女孩,拍摄中第一次她见到毒蛇冲她高昂着头张大口,她惶恐至极。王建涛在潜伏等待拍摄小鸟破壳时,有剧毒的蛇向他扑来。一次次历险没有吓倒三个人,他们继续自己以为神圣的电影拍摄。7年来未来这部电影,于辉失去了很多,甚至连恋爱的时间和机会都失去了。但是,她并不后悔。“电影终于拍成了,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所在。”她说。
一次孙宪为了到悬崖对岸的一个山头拍摄,需要通过一条很窄的山梁,他抱着摄像机坐在山梁上用屁股一点一点地向前挪。
长期的拍摄,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几个月后,当于辉一溜小跑儿地跑过这道山梁时,一位老年游客瞪大眼睛喊:“你慢点儿,我心脏受不了!”
刚开始拍摄海鸥会对你进攻,甚至会在空中向他们身上拉屎,但是几年的拍摄海鸥逐渐把他们当成了朋友,在近距离拍鸟出壳时,母海鸥甚至去啄镜头,公海鸥则站到了三脚架上。
六、七月岛上岩石散发的热浪让你像坐在蒸笼上。最无法忍受的是岛上的蚊子和一种叫“小咬”的飞虫,它们能穿透迷彩服吸血。被咬后马上出现的大疙瘩又红又硬,奇痒难耐,让你坐立不安。
2004年7月的一天,为了拍摄海鸥在暴雨中的镜头,他们爬上了悬崖,暴雨中一道道电闪在部远处的海面上划过,一声声巨大的雷声,使脚下的岩石都在颤抖。他们坚持在悬崖上直到拍摄理想的镜头为止。
2004年冬,已经耗费掉几个人所有积蓄的拍摄工作,由于财力困难陷入绝境。几年下来,三位“草根”电影制作人,拍摄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但是如何成为一部作品他们陷入了迷茫。脚下的路该向何处去?
不时有国内外影视制作单位想买他们手中拍摄的素材,但他们没有卖。电影剧作家袁学强在看了他们的素材后,建议拍一部关于鸟的电影,并开始为他们策划。
孙宪开始申请电影许可,2008年1月24日,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局的摄制许可证。2008年4月山东盛泉集团和他们签约决定联合摄制出品该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