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新生代的叛逆与皈依
[ 2009-08-27 10:11 ]

新生代的叛逆与皈依
影片《洗澡》海报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当代中国电影影坛上,“第五代”依靠张艺谋、黄建新以及陈凯歌,勉力继续着他们在国际国内的电影加冕,而“第六代” “第七代”则始终在国内国外、地上地下游走不定,至今也缺少象《黄土地》、《红高粱》这样具有经典意义的标志性作品,从1990到1999这十年间或是因为他们的影片违规操作,或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的探索逾越了传统的边界,或是他们本身的过分自恋和自大,种种原因都使得他们的电影很难进入中国电影的主流,他们无法像他们的前代一样,借助时代的大趋势,轰轰烈烈地踏上中国电影的文化舞台。尽管其间也偶尔有及部影片——如《长大成人》、《洗澡》——能够获得“主流”的认可,但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群落),“第六代”“第七代”却常常在中国电影的灯红酒绿、喧嚣缤纷中被遮蔽。直到进入21世纪,以张元、路学长、张扬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们,在经过了10多年的漂泊以后,才在中国电影的整体式微中推出了《我爱你》、《绿茶》、《卡拉是条狗》这样一些可以在主流影院占据一席之地的影片,标志着新生代真正进入了中国电影的主流。

夹缝中的一代

人们常常提到,中国电影“第六代”、“第七代”。但是关于代的界定,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正如电影史上几乎所有的流派、思潮、群体的外延往往都难以准确界定一样。有的人认为,“第六代”指60年代前后出生,第七代是指在70年代出生的一群电影人,他们都是80年代以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其他专业院校如“北京广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就读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本文则使用一个界限更加模糊的概念:新生代。

我们很难将构成复杂、身份复杂的“第六代”和“第七代”准确分开,或者说至少还没有到能够将他们分开的时机,或者说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空间共时性远远超过时间历时感的时代。所以,这里所谓的新生代不仅包括90年代初期的那批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吴文光等,也包括9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一批电影人,如金琛、张扬、施润玖、李虹等。应该说这两批电影人在电影的运作方式、电影观念、电影风格上的确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也许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自于他们走上电影舞台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差距,事实上,同样产生于90年代后期的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张元的《过年回家》与他们自己前一时期的影片也存在差距。所以,从目前来说,将第六代和第七代区别开的基础并不坚实,他们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生代”。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新生代”看作是指一批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生,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大学毕业的中国大陆青年电影人,而他们的作品主要包括这样四种类型:

一、在常规制片体系与电影审查制度以外制作的、以个人集资或凭借欧洲文化基金会等资金资助拍摄的低成本故事片,如张元的《北京杂种》、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贾樟柯的《小武》等,这批影片也被称为所谓的“地下影片”;

二、产生于80、90年代之交,与北京流浪艺术家群落(因圆明园画家村而闻名)密切相关的纪录片制作者,其创作实践与制作方式随后与电视制作业内部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的突围愿望相切合并被接纳。他们是以肇始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为初衷形成的一个密切相关的艺术群体,自称为“SWYC”小组(结构•浪潮 •青年•电影小组)。其创作实践以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时间的《天安门》、《我毕业了》等为标志。

三、按照中国现行电影规则运作但是后来影片审查却迟迟没有获得通过或者完全在大陆以外发行的影片,如阿年的《城市爱情》、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姜文的《鬼子来了》、张元的《东宫西宫》等;

四、在中国现行电影体制内制作并最后获得放映许可的影片,如胡雪杨的《留守女士》,娄晔的《周末情人》、《紫蝴蝶》,阿年的《感光时代》、《呼我》,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张元的《过年回家》、《我爱你》、《绿茶》,何建军的《蝴蝶的微笑》,安战军的《看车人的七月》,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齐星的《押解的故事》,张一白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孟京辉的《像鸡毛一样飞》,高小松的《那时花开》等等。此外还有一部分影片虽然审查通过,但却因为种种复杂原因,基本没有进入商业放映渠道的影片,如章明的《巫山云雨》、李欣的《谈情说爱》等。

总的来说,这一群体的每个人和他们每次创作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年份、用不同的方式拍摄的影片也都有各种明显或者模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创作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现了某些美学追求、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例如,比较明显的脱离政治中心的社会边缘意识和下层意识;表现从乡土文明到都市文明转型期间的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具有或浓或浓的人性和社会的双重悲剧感受;试图用夸张的电影语言来冲击主流的电影美学和电影规范;追求一种风格化甚至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胡雪杨、张元、吴文光、王小帅、何建军、管虎、阿年、娄晔、姜文、王瑞、李欣、章明、路学长、贾樟柯、王全安、施润玖、张扬等导演都属于这一群体,以他们为中心、围绕着他们还形成了一个相似的学院派的青年电影人圈子,如,演员贾宏声、马晓晴、郭涛,编剧宁岱、唐大年、张献民,美工李继贤,摄影邬迪、张锡贵、花青,录音武啦啦等。

新生代是特殊的一代,正如其中一位音乐制作人兼电影人黄燎原所说,“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生而迷网,生而无奈,又生而勇敢,生而团结,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地成了人……”正因为在时代的夹缝中成长,所以新生代也是分化的一代,一些人呈现了一种少年老成的早熟:胡雪杨的《留守女士》、《湮没的青春》、黄军的《悲烈排帮》、《与你同住》,阿年的《感光时代》、《中国月亮》,朱枫的《乐魂》以一种常规的观念和形态,甚至“主旋律”的选材,顺利地走进了主流电影圈。而另一批年轻人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章明的《巫山云雨》、李欣的《谈情说爱》以及阿年的《城市爱情》等影片则以其在电影观念和影像形态上的独特性形成了一个前卫性的边缘,从而构成了新生电影群体矛盾差异的面貌。

这一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拍摄电影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更加分化、更加不成体统,远没有第四代和第五代那样特征相对统一,然而,从那些个性独特的影片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代”的意识:这还不仅仅体现为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它们大多是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叙述,也不仅体现为这些影片大多对常规电影精心结构一个善恶二元对立、从冲突走向解决的叙事模式不感兴趣,而更主要的是体现为它们大都表现出对本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的疏离,体现了一种青年人面对自我、面对世界的诚实、热情和对真实的还原冲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