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解锢的青春——记第四代中国电影人
[ 2009-08-26 14:37 ]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三十岁的事情,四十岁去做;四十岁的事情,五十岁做……这是那一代电影人的命运,因此,他们跨白驹以追时日,满怀理想,一腔激情,岁月催人人不老。  

中国电影的“第四代”。

这是一个满含道德温情的称呼,尽管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异议,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那一代人的集体名词。

循着“第四代”导演作品的轨迹,去破译这一代人的心理编码,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责任感,看到的是历史的使命感。在这一代人的心中,理性主义是一面高扬不倒的大旗,现实主义是他们所有艺术追求的起点,敬业、执着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精神。

今天,年轻的导演们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比如“还要说什么呢?我的电影里已经陈述了我的观点”,这话用在“第四代”的身上是最合适的了。他们是用作品说话的一代。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化在影片之中,把自己的生命也交给了电影事业。

“第四代”是一个电影创作群体的统称,因此,透过他们的作品,人们看到的“第四代”的风景如丛林里奇彩的光谱一般,光怪陆离;如丛林里的生命一般,错落有致。但是它们服从于内在的规律,在电影创作者、时代和影片文本之间存在着起承转合的关系,相互影响,彼此渗透。

一个时代的背影

“第四代”导演是失去神话庇护的一代。他们成就于自己生活的时代,也遗憾于自己生活的时代。

他们多数出生在1940年左右,是在党的培养下,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普遍接受了完整而系统的电影教育,只有少数是在工作实践中,在摄影棚里自学成材。十七年电影是他们受教育的基地,老一代电影人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成长期内,他们可谓一帆风顺。然而正当他们处于当打之年时,文化大革命到来了,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延迟了十年。

如果假以十年的时光,“第四代”导演创作的春天就不会是1979年,而是1969年左右。也许历史喜欢开开玩笑,孟老夫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说法注定要在现实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印证。因此,“第四代”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轻盈的,而是严肃、庄重和深沉的。他们最初的作品《生活的颤音》和《苦恼人的笑》就是对曾经生活的时代的反思。关于这个开端,黄健中曾如是说,“它不是号角,只是千顷旱地一棵苗,隆冬过后的一点新绿。”“第四代”从历史的灾难中走来,他们一开始就十分冷静,在他们的肩上,除了用电影思索人生、思索历史之外,还有一副重担——探索电影本体的表现力、唤回观众对电影的感受力。

显然,这不是一个或者两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杨延晋、吴贻弓、谢飞、黄蜀芹、吴天明、颜学恕、滕文骥、郑洞天、胡炳榴、黄健中、张暖忻、丁荫楠、王好为、陆小雅、李前宽、肖桂云、韦廉、翟俊杰等等就这样一一登场。在1979年到1983年的四年时间里,他们用自己的理性和热情创作了新时期电影的第一个高峰。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成为“第四代”的理论宣言,吹响了开拓电影本体表现力的号角。“第四代”作品的反思精神和关注现实的敏锐眼光,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功地留给观众一个时代的背影。这个背影是一个时代在一代人身上的投影。

漫步“第四代”的风景

失去神话光环的“第四代”,无须再为营造神话而煞费苦心。于是,他们走向生活,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以小见大,叙宏大于幽微,着力于人性的阐发,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回归个体生命的体验是历史背景下的一种选择,是亲和观众,树立新的历史观念的一种方式。沿着这一方向,“第四代”的电影语言,不仅在技巧上接受了“闪回”、“逐格拍摄”、“时空交错”、“镜头内变焦”和“长镜头”等等的诱惑,而且在题材、叙事手法和整体风格的选择上交相辉映,各有千秋。

“第四代”的风景被纪实美学的氛围空间包围。代表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的《邻居》、丁荫楠的《逆光》、颜学恕的《野山》、吴天明的《人生》和《老井》、谢飞的《本命年》和《香魂女》,以及胡炳榴的《安居》等等。这些作品穿越了20世纪的后20年,直21世纪的现实。现实生活是他们的起点,但不是他们的归宿。从乡村到城市,现实的进程和变化是他们影片的中心,变化是他们不断的追求。

“第四代”的风景和诗化电影并肩前行。以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发端,胡炳榴的《乡音》、张暖忻的《青春祭》、丁荫楠的《孙中山》、黄蜀芹的《人·鬼·情》、王好为的《哦,香雪》、滕文骥的《黄河谣》、以及谢飞的《黑骏马》等等紧随其后。这些作品合力诗化了中国电影的银幕空间,至今影响弥远。诗化电影带来的是淡淡的情绪,是延留给观众的深长的回味。诗意的空间赋予电影更多的承载能力,它与纪实美学追求相互融合,带来的是电影本体上的革命。

“第四代”的风景里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一是特别的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类电影包括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李前宽和肖桂云的《开国大典》、丁荫楠的《周恩来》,以及韦廉、景穆逵的《大决战》和《大进军》等。史诗性是这类选题前定的特征,导演的功力在于他们做到了让这些大事件、大人物很轻易地被观众接受。二是特别的群体——一群女导演。她们是一批女中豪杰。这里有“第四代”美学理论的倡导者张暖忻,她的创作横跨纪实和诗化两个空间;有女性电影的代表人物黄蜀芹,一直在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上用电影思索的敏感者;有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要换一个题材的王好为,在承继中国传统;还有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红衣少女》的导演陆小雅,等等。因为是女性,所以她们是“第四代”里名副其实的亮丽风景。

编辑:邓京荆 肖冠男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综合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