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文革时期的故事片创作
[ 2009-08-25 11:09 ]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在江青制定的文化专制体制下,自1966年6月至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界除了样板戏电影之外,没有一部故事片新作问世。面对这种罕见的银幕荒漠化现状和观众渴求新作的强烈呼声,国务院文化组于197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电影厂负责人会议”,批评了当时在创作思想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明确了当年5部故事片的生产任务和次年24部故事片的生产计划,十年“文革”的故事片创作与生产才正式启动。

为了给故事片创作树立样板,江青特意安排,将一些经典的黑白影片进行重拍,《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影片在此期间将重拍为彩色片。重拍的影片由于彻头彻尾地贯彻“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画面处理显得虚假造作,表演上更加脸谱化,整体艺术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倒有些下降。重拍片的失败无形中给新故事片的拍摄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电影厂开始着手新故事片的拍摄。从1973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一共生产故事片76部,其中1973年和1974年成为“文革”故事片的丰收年,两年内新完成的故事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出现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几部难得的艺术精品。

影片《创业》展现了石油战线的英雄业绩和石油工人的伟岸形象,突破了“三突出”的创作限制,成功塑造了周梃杉的鲜活形象,歌颂了他敢于奋争的精神。北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海霞》根据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改变而成,影片抒写了女民兵海霞的苦难出身和成长历程,展现渔家姑娘劳武结合、保卫家乡的精神。这些影片的成功,有别于唱高调、戴高帽的“假、大、空”式“文革”电影,令中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随后公映的《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火红的年代》等影片,尽管在艺术上还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是,故事片在很大程度上的成功并未得到江青的认可。江青把故事片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以批判定罪的方式,含沙射影地向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叫板、攻击,并把电影创作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这种对电影发展的横加干涉,导致了“文革”电影艺术的畸形和错位。电影创作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导向引领下,主题进一步左倾僵化,形式更为滞进守成,为迎合政治主题而设置的叙事结构往往千篇一律。这种可怕的艺术倾向在“四人帮”随后炮制的阴谋电影中更为变本加厉,脱离了电影艺术进步的轨道,使电影沦为政治的传声筒。这种阴谋电影的出现,是“文革”后期创作的一种畸形现象,它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主要目的,为“四人帮”的政治阴谋服务,艺术上有明显的“政治挂帅、主题先行”的特征。1975年,歌颂反“走资派”英雄的影片《春苗》就是较早正面描写“文化大革命”、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一部影片。

纵观“文革”时期的故事片创作,在主题上继续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命题,更加强化了对“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力度,人物设置具有主题先行的特征;在叙事线索和人物矛盾的安排上,常是一个主题关照下主副两条线并行,具有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电影终于革故鼎新,迎来了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

编辑:邓京荆 肖冠男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综合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