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红色电影的金色童年
[ 2009-08-24 11:40 ]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当全中国人喜气洋洋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迎来一个期盼已久的新中国的时候,那种当家做主、开天辟地的喜悦就自然成为新中国初期电影共同的基调。

第一部新中国电影

1949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这是新中国第一步故事片。影片于194951日国际劳动节公映,引起了各界观众的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人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红色电影的金色童年
《桥》海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这种朴素的具有纪录风格的创作方法,开启了新中国电影质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创作新风。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工农兵电影”与“写重大题材”

在这时期,“工农兵电影”和“写重大历史题材”是新中国电影的旗帜。

“工农兵电影”的口号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呼应,将为工农兵服务理解为电影表现工农兵,排斥反映工农兵以外的题材,甚至对工农兵生活的范围加以限定,仅止于生产劳动和战斗过程,并且用它来限制包括私营电影业在内的电影创作题材和范围。于是,中国革命所依赖的主要阶级力量工农兵,成为了新中国电影毋庸置疑的“主人翁”,他们不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成为历史银幕的主角。

“写重大题材”的口号是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的。当时,受到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电影管理者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创作者去写“重大题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要求必须具有史诗规模,规定影片中要出现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将领,并且要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团结,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电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阶层人物的态度和土改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土改工作的教科书。

红色电影的雏形

新中国电影初期故事片的产量不多,主要其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为背景的“过去”故事,如《南征北战》(1952)、《智取华山》(1953)、《鸡毛信》(1954)、《渡江侦察记》(1954)等;二是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人”、“新生活”的故事。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出现则表明中国新文化与古代民间文化的继承关系。人民性成为一种共享的标志。

《中华女儿》是新中国最早表现革命战争的影片。影片通过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故事,以纪实的手法和散文风格,塑造了女英雄群像。其中胡秀芝的塑造比较突出。胡秀芝的丈夫被日本军人烧死,她自愿参加抗日联军,从一个封建的媳妇变成一位抗联女战士。在最后的战斗中,她和其他的女战士一起,牵制住上千的敌人,保卫了大部队。当敌人逼近时,她们簇拥着指导员的尸体,向着滚滚的大江奔去,直指被江水吞没。这一从苦难的劳动妇女长成为人民英雄的叙事模式,也是后来新中国电影共同的叙事方法。

应当说,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简单、朴素、热情、充满时代气息。艺术家们以一种真诚饱满的热情,发现和表现工农兵的精神生活,表达自己对于理想的信任。所以,这时起的电影,充满了一种来自时代的“真情实感”。这种朴实的对待新生活的情感是以后任何时期的影片都无法比拟的。当后来人们借助更加成熟的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来重拍《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以及后来的《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的时候,都远远不能达到当时那些黑白影片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的。

国际社会主义电影的组成部分

当时,社会上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阵营,这种对立既是政治的、军事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电影的。

1950年起,新中国电影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主要由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先后有8部初期的故事片及其创作者获奖。其中,《中华儿女》获争取自由斗争奖,《赵一曼》主演石联星或演员奖(1950年第五届);《钢铁战士》获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导演史东山获导演奖(1951年第六届);《内蒙人民的胜利》编剧王震之获编剧奖,《翠岗红旗》的摄影师冯四知获摄影奖(1952年第七届)。

这些影片还多次被送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亲华的国家放映。甚至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中国电影也受到具有左翼倾向的民众的喜爱。在一次英国全国青年联欢节上放映中国影片时,虽然没有翻译,千百名青年仍然冒雨在帐篷里站着观看《白毛女》等影片。这些影片证明,新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主义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电影评论家钟惦所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电影“光彩夺目的片头”。

编辑:邓京荆 肖冠男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综合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