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中美政治关系大事记(1971—2009)
[ 2009-08-20 11:10 ]

中美政治关系大事记(1971—2009)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代表团的访华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访问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1973年5月1日,中美两国在对方首都设立的联络处开始工作。

1975年12月1日至5日,美国总统福特访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1月31日,中美双方签订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售台武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1985年7月22日至31日,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

一九八九年2月25日至26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199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期间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会晤。

1993年1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会晤。此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多次举行会晤。

1995年5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允许李登辉以“私人”名义于当年6月访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同年10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期间,与克林顿总统举行正式会晤。克林顿总统表示,美方重申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各项原则的承诺,重申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也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强调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的主张。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10月29日,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确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中美关系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方针。美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1998年1月17日至20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华。访问期间,中美签署了《中美两国国防部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协定》。

1998年3月14日,美国宣布将不再支持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针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

1998年4月29日至5月1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华,双方签署中美建立直通保密电话通信线路协定。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和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并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1999年4月6日至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朱镕基总理和克林顿总统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1999年5月8日凌晨(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遇难、多人重伤和使馆馆舍严重毁坏。中国政府对此提出最强烈抗议,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此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开道歉,美方对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对中国进行侦察时,撞毁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的中方歼八飞机一架,致使飞行员王伟罹难。随后,美方飞机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在美方于当月11日作出道歉后,中方于次日同意美方人员离境。

2002年2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2002年4月27日至5月3日,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2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双方认为,中美作为拥有广泛而重要共同利益的两个大国,应扩大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对话与协调,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双方还同意加强高层战略对话和交往。

2003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五条原则,布什总统表示赞同。双方还商定提高中美商贸联委会的级别。

2005年8月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北京举行首次中美战略对话。此后,作为定期对话机制,中美战略对话定期在中美间轮流举行。

2005年11月19日至21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访华。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美方再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2006年4月18日至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双方一致认为,中美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良好的中美关系对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具有战略意义。

2008年8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前来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的美国总统布什。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奥巴马总统通电话。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2009年1月2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国务院举行的上任后首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奥巴马政府愿在已有基础上同中国进行全面对话。2月13日,希拉里在纽约指出,发展美中关系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

2009年4月1日,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在伦敦举行首次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了为期两天的对话。作为将此前的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合二为一的新对话机制,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涉及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上充分交换了意见,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互信,达成了多项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美方表示愿与中方加强合作,争取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编辑:邓京荆 董淼 来源:新华网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