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世界发生什么 我们有何改变
新世纪头十年的全球性变迁,始于同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月份。
这个月份有两条看似不相干的新闻。一件突如其来,一件好事多磨;一件雷霆霹雳,一件水静流深。它们共同改变了十年来世界的面貌。
2001年9月11日,美国经济力量的象征——世贸中心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五角大楼几乎同时遭遇恐怖袭击,另有一架中途坠毁的飞机原准备攻击美国政治心脏白宫。日本《经济学人》周刊载文认为,袭击事件“恐怕与在如何控制冷战后的世界体制上看不到前景有极大关系”。
6天后在日内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文件获得通过,15年入世谈判大功告成。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次日发表文章,宣称中国入世是“全球合作的转折点”,“在本世纪及将来的世纪都将影响整个世界”。
“9·11”导致美国树立以反恐划线的对外政策新标准,引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两场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爆发时,世贸中心的瓦砾都没运完,世界仍沉浸在震惊和同情中,美国赢得最广泛的国际支持。但到2003年美国发动伊战时,反战之声响彻全球,欧洲甚至分裂成“老欧洲、新欧洲”。大西洋两岸裂痕直到小布什卸任都没消失。
美国自恃有能力同时打两场战争,但十年过去,它发现自己打得起但赢不了,军费成倍增加,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换来的却是本·拉丹生死成谜与越反越恐的“战果”。2000年全球发生423起恐怖袭击,而2009年发生10999起。阿富汗和伊拉克更是代价惨重,成千上万平民丧命,国家陷入分裂与动荡。2010年,奥巴马结束美军在伊作战任务,确定撤军阿富汗时间表,以退步抽身的姿态,作别反恐十年。
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与各国良性互动不断加深,十年间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入世后,中国成长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推动者。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升至19.2%,全球居首。
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所有发展中国家进步,南南贸易日趋繁荣。尤其是非洲,2000年至2008年GDP增长4.9%,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快一倍。新世纪头十年落幕之际,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了全球经济增长约一半份额。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载文指出:“世界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身上找到了强有力的新引擎……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腾飞,将有助于为世界经济保驾护航。”事实如其所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正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扮演了“保驾护航”角色。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中国工人为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理由就是中国经济率先强劲反弹带动了全球复苏。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集中体现了十年来新兴经济体群雄并起的态势。
十年来的世界进程,还呈现出另外两大趋势性特征。首先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共同发展的能力与空间。技术和知识的全球分享越来越迅速、方便,后发效应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其次,全球性挑战、非传统挑战与日俱增,大大强化了人类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9·11”炸出国际合作反恐问题,金融风暴刮出国际金融监管问题,非典、禽流感、甲流……都跨洲越洋地构成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在这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里,全球变暖争议还使环保迅速升级为道德和政治问题,升级为国际外交核心事项乃至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楚河汉界”。
由此,当我们截取2001和2010两个时间坐标进行空间对比,就会发现世界板块构造发生了相对起伏,政治经济重心出现了明显位移,人们看待彼此和整个世界的方式与心态也有了新的变化。欧美没有变矮,但亚非拉长高了。
事实上,种种变化的波流,在金融风暴来袭前即已汹涌澎湃。这场风暴犹如不期而至的助产士,加速了世界调整的步伐,确认了已经发生的变化。但总体而言,世界仍处于大规模积聚量变的过程之中。我们依稀看到浩荡洋流前行的方向,却难以确知它还将穿越什么样的风雨。更重大的震荡,仍在孕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