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正式发布

2012-12-05 10:36:55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正式发布

与会领导在发布会上合影。

《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正式发布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戴海波(左三),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巡视员江绵康(右三),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左二),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姜微(右二),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左一),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徐金记(右一)共同启动《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发布。

《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今正式发布

12月4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正式发布《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全面且系统分析了当前全球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并对上海的智慧城市前景提供了展望和解析。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等出席发布会,并为“上海新华智慧城市研究院”揭牌。

立足上海放眼全球关注智慧城市

目前,全球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定义认知、建设模式和应用体系,智慧城市体系范畴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这一情况,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布的《报告》通过具体而典型的案例,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拉近受众与“智慧城市”距离。《报告》认为,整体看,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产业体系以及智慧安全保障等5个主要方面。

尽管在智慧城市认知上存有差异,但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和首尔在内国际大都市均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十二五”以来,我国也将智慧城市视作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

目前,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个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比72.7%,其他地方以智慧产业发展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优先发展内容。

针对这一差异化现象,新华社发挥在全球17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的优势,总结分析了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与特点,并以此为鉴,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此外,《报告》还通过大量采访、调研,尤其是约访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端人群,采集政界、学界、业界的真知灼见,关注智慧城市发展与趋势,试图为政府决策与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持。

譬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也在《报告》中提醒,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切忌“贪大”和“追求政绩工程”。“智慧城市并非一两年就能建成,所以要规划先行。智慧城市并不是城市面貌的改观,而是让群众能够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国家电网上海公司总经理冯军则表示:“国家电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既是坚实的后盾,又是排头兵。上海电力的智能电网、特别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一直在全国走在前列。近期将以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中心大厦、崇明岛等智能电网综合建设为重点和起点,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智能电网,服务上海智慧城市建设。”

上海力求打造中国智慧城市样本

在对全球诸多城市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该《报告》以上海为样本,强调建设智慧城市的“独特性”与“示范性”,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剖析,关注特大型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综合系统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特殊意义、示范作用与辐射效应。

《报告》称,作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国际特大型城市,上海在经济产业发展、文化社会进步、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市安全与管理等多方面均面临发展问题。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世界,上海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其他城市从未遇到过的,无现成的解决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智慧城市,是上海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我国较早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信息港”的战略目标,多年的发展使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相对而言,上海的市民已经享受到城市信息化所带来的较高的生活质量。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0月底,上海市光纤到户完成改造覆盖累计达到665万户,同2010年年底相比,增加5倍多;上海市手机用户超过3000万户,其中3G用户超过560万户,比2010年年底增加183%,同时,WLAN覆盖密度国内城市第一。此外,在三网融合试点方面,上海也顺利完成国家三网融合第一阶段试点和安全评估工作。

在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实现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立第三方专业维护模式,初见成效,已开展约100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通信配套设施的第三方专业维护。

近10年间,上海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数字惠民和城市管理方面探索出诸多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对于上海智慧城市的前景和规划,《报告》称,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发展效果及总指标5个方面分析,上海信息化发展较为均衡,呈现稳健、全面的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认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发达经济体城市中等、国内先进水平这一阶段,总体体现了国际化大都市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全面考量,同时也凸显了原先信息化建设较为雄厚的基础优势。总体上,在注重面上覆盖、数量推进的同时,上海更强调素质的提高和质量的深化。但在综合层面上,其与先进城市尚有距离,同时,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公共服务以及智慧产业体系方面,发展潜力较大。

对此,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表示:“在未来三年,上海将从四方面着手,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是建设国际化、具有国际水平的通讯基础设施;二是在基础设施上,形成各种产品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功能、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借打造 “智慧城市”这个机会,推进新一代的通讯技术、产业体系的发展;四是形成区域网络,并进一步保证其安全性。”

现场“微访谈”展望智慧城市

作为本次发布会的一个亮点,《报告》发布会现场还进行了“微直播”。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在现场接受了网友们就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提问。

在提问中,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阐述了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并强调了智慧城市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的重要意义。艾宝俊说:“按照我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三个重要方面。”

作为本次《报告》的发布主体,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参与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此,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表示:“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以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战略转型。其中转型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全力拓展新媒体领域。” 他表示,新华社新媒体建设的运作形态,将会实现在信息的发布模式上由单向的向互动的、交互的转变,在信息生产和提供模式上由单一的内容供应向集成服务转变,在发布渠道上由不同类型终端各自分开的单个界面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

对于媒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景和未来,慎海雄表示:“在新媒体建设方面,新华社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我们将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快市场推进力度,用市场倒逼机制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创意策划能力,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华社自有平台、品牌、核心产品。在融合、整合、聚合、配合中不断探索增长点、培育新支柱,抢占新媒体领域制高点,进一步提升新华社在新媒体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报告发布后,“上海新华智慧城市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成立。未来,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记者 陈飞 任珑 摄

  实习编辑:范文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飞越太平洋 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抵达旧金山

北京南锣鼓巷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 下周起暂停"接团”

美宇航局用4K分辨率拍摄极光 宛如“地球灯光秀”

高清:西沙官兵燃烧青春守护祖国海疆前沿

精彩热图

高清:福州“囧楼”吸引眼球 网友戏称为“最囧建筑”

民众畅游北京南城千亩油菜花海

美若仙子:童瑶大片曝光 精致柔美尽显优雅

台女星肯尼亚案被骗 怒开30万悬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