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博士”自强不息被誉“中国霍金”
王甦菁在助行器的帮助下前行。
电脑给他打开世界之门 “我能和正常人竞争了”“在我小时候,抓象棋子、抓玉米粒和不停下蹲再站起,几乎就是全部的记忆,直到我10岁那年看到了电脑,新的世界就展开了,通过电脑我就能和正常人竞争了。”
10岁那年,父母带他去上海治病,他在电视里看到了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妈妈一打听,一台286都要1万多元,负担不起。懂事的王甦菁不再提买电脑,而是让父母给他买电脑方面的书。念到高一,外婆和小姨凑钱,王甦菁有了第一台电脑,到高中毕业,他已经自学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
王甦菁对电脑的钻研一刻未停。1997年,由他设计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问世,受到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钱士钧的高度评价,并且通过南京大学学生试用,效果非常好。
同年,王甦菁参加教育部和其他单位联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杀入决赛,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单独接见。当时谁也没想到,邹家华之后成为王甦菁的伯乐。
1998年,22岁的王甦菁以高分通过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程师。专科毕业后,王甦菁开始自学,1999年考入淮海工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三年后拿到学士学位。
永不放弃遇伯乐 自强不息终成博士由于写字慢,王甦菁考研考了几年都没过线。在几近绝望之时,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邹家华写了封信,表达了他想继续深造的想法。幸运的是,邹家华联系到了几所高校,他们愿意破例为王甦菁单设考场。最终,王甦菁圆梦来到了吉林大学读硕士。2008年,王甦菁考上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周春光教授,进行计算机视觉和识别的研究。
提起恩师,王甦菁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他说,当初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由于自己答卷比较慢,分数不理想,没有如愿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但是吉林大学却为他敞开了一扇门。他的硕士生导师陈震教授和当时的院长、现在的博士生导师周春光教授为他的学术之路点亮了航灯,让他得以在吉林大学的舞台上实现学术理想。“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由于英文不是很好,他投稿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反馈信息就是“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取得好的科研成绩,周春光教授特意联系其研究领域的学者帮忙修改论文,使其达到发表要求。
王甦菁说:“恩师很有远见,很有战略眼光。”博一时,他对“年龄估计”很感兴趣,并且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一意孤行地用了一年的时间深入学习。老师并没有阻止他,而是给他时间实践和体会,知道他做不下去时会主动转方向的。最终他在博二时不出老师所料地转到“流形”和“张量”这个研究方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