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下,派驻维和警察,也被视作国家总体外交的战略之举。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大国责任的担当,也与日俱增。
在海地,75%的人生活在赤贫线下,枪支、毒品和凶案泛滥。在首都太子港某地区,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刚入驻时,“每天都可以在路边看到三四具尸体”。
在中国维和警察的整治打击后,被杀人数就降到每月三四人。
治安形势好转的同时,当地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好感和信任。“当地人开始向我们通报武装分子的动向。”第四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长刘育青说。
在没有与我国建交的海地,佩带五星红旗执行联合国任务,让刘育青和他的战友们特别骄傲。
同样让中国警界骄傲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维和警察保持着这样一个纪录,“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
其中,有30多名中国警官担任任务区副总警监、总部参谋长和地区警察局长等中高级职务,有2人被选拔到联合国总部工作,5人被联合国聘为训练教官。
在派驻人数最多的海地任务区,所有中国维和队员都被授予过“联合国维和勋章”。
“中国维和警察已成为展现中国警察乃至中国形象的一面旗帜。”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一名官员说。
外派警官个人牺牲巨大
虽然任务繁重,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生活却很艰苦。
以海地为例,全国20%的人才有自来水饮用。即使在首都,水电也经常断掉。
来自中国的警察要忍受潮湿和闷热,为自己喝的每一杯水做净化,预防随时袭来的传染病。
此次遇难的维和警官赵化宇刚到海地不到20天,就患上了登革热,浑身疼痛高烧,曾一度感觉撑不下去了,在病床上流泪。
但他叮嘱自己,“不要慌,不要慌,要挺住!”他的背后,有战友和医生的鼓励和帮助。
一位维和警察说,对祖国的思念,和战友之间兄弟般的感情,是维和警察的精神支柱。
派驻任务一般在10个月左右,也会酌情延长。在此期间,维和队员可以通过电话与国内联系。语言的不同,环境的险恶,纪律的约束,都使他们将娱乐局限于用机枪和装甲车围护的营地内。
一位维和警官介绍,一有集体的活动,队里仅有的几名女警无论有无舞蹈基础,都会充当舞蹈演员,大家一起唱歌,非常热烈,“那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一辈子都忘不了。”
队员们都很思念祖国的亲友。当赵化宇的噩耗传来后,他在国内的一名同事叹息道,化宇的儿子只有4岁,“他长大后,会记得爸爸长什么样子吗?”
这也是赵化宇生前担心的一个问题。他经常责怪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
这位来自河南辉县的农家子弟,淳朴善良,爱好读书。他经常设想,回国后,将如何补偿父亲、妻子和儿子。
来源:新京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