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
应联合国请求,向海地派遣了首批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5年4月
向海地派遣了第二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5年12月
向海地派遣了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6年12月
向海地派遣了第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7年4月
向海地派遣了第五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7年12月
向海地派出第六支维和警察防暴队。125名队员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2008年8月
向海地派遣了第七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2009年6月
以云南公安边防部队为主,抽组而成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为期8个月。
北京时间1月16日下午4时30分,海地救援现场,58岁的王树林被抬出地震废墟。这是第一具被发现的中方维和人员遗体。
救援队和他身前的战友排成五列,向他鞠躬默哀。
消息传到国内,在公安部指挥中心的大厅内,工作人员离座肃立,盯着挂在墙上的电视屏幕,沉默许久。一名年轻警官的眼眶里,有亮的东西在闪动。
接下来的10个小时内,7名中国警官的遗体被陆续发现。8人中,有4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4名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
维和警察百里挑一
2000年1月12日,中国公安部向东帝汶派遣13名维和警察,揭开了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
公安部资料显示,此后10年,我国共向东帝汶、阿富汗、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苏丹和海地共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
其中,驻海地的维和警队共有8批1000人次,为所有任务区中最多者。
“这次损失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巡视员李祝群说,遇难者中好几个人都跟他很熟,事发前几天还在同一个大楼里办公。突然永别的悲怆,让李祝群言语哽咽。
据李介绍,驻外维和警察的选拔,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求在外语、驾驶、射击等项目上必须达到优秀标准,并层层选拔,被公安部选中,会集中进行培训,直至通过联合国的验收,维和队员才可以成行。
淘汰的比例非常之大。据驻海地第七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队长张大宁介绍,他的125名队员,是从近万人中选拔而来。
很多警察为了实现维和梦,就多次报考,并针对考察项目进行训练。也有维和警察在执行完一次派驻任务后,主动请求下一次的派驻。
派驻海地首次防暴执勤
除了荣誉,公安部还期望通过派驻海外维和警察,积累实战经验。
2004年10月17日,中国第一次向外派驻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警察防暴队。至此,中国维和警察由以民事警察为主的任务,转为真枪实弹的“亮剑”。
这支队伍就是被派往海地,从此,中国维和警察与海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联合国要求,维和警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维和警察或当地警察的执法工作,处置群体性治安突发事件,参与重大公共活动的现场警卫,以及协助组建、培训当地警察防暴队。
尚未彻底告别战火的海地,治安状况不佳。据曾派驻海地的中国维和警察介绍,他们在当地买菜,都得戴钢盔、穿防弹背心。
中国维和警察与非法武装分子多次交火,并曾在一次行动中打死10人,抓获100多人;也曾捣毁毒品和假钞窝点,押解重刑犯,保护国际政要,培训当地警察……
无数次任务,在打击震慑当地非法势力,维护治安的同时,也让维和警察通过真枪实弹的较量,获得了在国内无法获得的经验。
维和展现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