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俄总统暗示竞选连任意图 舆论气势渐压普京|印度女孩与眼镜王蛇同吃同睡 三度被咬仍亲密|加州男子拍海啸余波丧命 遗体终漂流“回家”|
中国日报精选
日本大地震:灾难和启示
2011-04-14 07:09:36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14日评论版头条文章:3月11日,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了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地震合并海啸,造成灾区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地震海啸又引发了核危机,导致氢气爆炸和核泄漏,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受灾状况还在不断变化,本报告只能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报告。

一、灾难

这次大地震是日本历史上继1854年里氏8.4级“安政东海大地震”、1923年7.9级关东大地震之后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特大地震;在世界上是1900年以来继1952年9.0级的俄罗斯堪察加大地震、1960年9.5级的智利大地震、1964年9.2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2004年9.2级的印尼大地震之后的第五次特大地震,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地震合并海啸又引发核电站危机的复合型灾难,而在日本,这次地震引发的核灾难则是继1945年日本战败,广岛、长崎挨了两颗原子弹之后发生的、日本历史上第二次核灾难,当然前一次核灾难是战争核灾难,而这次核灾难则是“和平核灾难”;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是日本几百年来造成灾难最严重的海啸,浪头高度达到23米多,大大超过十米高的海堤,海洋深处的水速之快堪与喷气式飞机相比拟,带动海浪如狼似虎地扑向并吞噬农田、渔港和城市。

由于地震海啸引起的核泄漏危机肯定会比地震、海啸延续更长得多的时间,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导致这次日本大地震更加具有世界性灾难的特征,因为它关系到全世界正在运行的、不少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平均设计年龄为35年左右的441个核反应堆的命运,相关国家将在核电事业的管理、技术、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以及是否持续正在或计划建设的核电站、如何应对已建核电站的老龄化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启示

1、日本国民在震灾中表现良好,可以相信,在今后的重建日本的过程中也会有良好的表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终究已经是一个超老龄化社会,今天的日本不可能再次创造二战后从战争废墟中重建日本,创造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重建中的日本至多达到温和的经济复苏,日本的国力走向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灾难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自然条件之差,而战后日本凭借如此差的自然条件建设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确实是创造了奇迹。但是,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过度超越自然条件提供给本国的发展空间的极限,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征服”难免遭到自然的惩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顾本国地震频发的客观条件,通过引进英美的核电技术,在1967至1987年这20年之间建成了34座核反应堆,所需浓缩铀全部依赖从美国和法国进口,而对使用过的核燃料的再处理工作则依赖英国和法国,由于日本核电生产在其“入口”与“出口”方面基本依赖外国,以致日本的核电站被形容为“既无厨房又无厕所的公寓”,这说明从日本的国情看,日本如此迅速地发展核电事业有些过度。

2、福岛等核电站的建设和设计得到了美国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当福岛核电站出了问题的时候,却暴露了美国对日本的所谓“核保护”是有限度的,美国必须优先考虑美国军人和救援者的生命安全,保证他们免遭核辐射的威胁,这将可能促使日本人从美国核保护的神话中走出来。

3、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建设50多座核电站,需要有严密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科技人才,然而,这次核事故也暴露了日本在核电站安全方面的管理体制的漏洞和优秀人才的不足,特别是东京电力公司作为日本九大电力公司之首,其经营层有不少是退休官员,作为垄断性的民营大企业依仗财大气粗、“(旧)官(现)官相护”,表现傲慢张扬,衙门作风很重,曾经多次发生事故而得以蒙混过关甚至隐瞒实情,还为了企业私利竟然要求将设计寿命为30年,已经超龄十年的福岛一号反应堆,申请再延长二十年而居然获得批准。此外,日本的核电站事故问题也预示着,随着核电站工作的危险性广为人知,如何确保核电事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保证从事核电事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质量(在日本已经有很多年轻人表示不愿意学核电专业),将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核电事业的重要课题。

4、这次日本的核电站事故为全世界的核电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珍贵的教材,某种意义上也是用极大的财产损失为代价为世界核电事业的今后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有利于核电事业、特别是核电安全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能源是发展的粮食。发展任何能源都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死人,核电也不例外,有专家估计,过去40年全球四百多座核电站的人员伤亡少于煤矿、石油等传统能源行业,但每次核事故引起的恐慌都十分大,一如空难事件死亡人数比任何交通工具为少,但每次空难发生后都令人震惊。当然,我们应该从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中认真吸取教训,以便为今后的核电事业发展少付出一些代价和牺牲。

5、这次核事故反映了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元化。核电站安全是从国家能源安全衍生出来的一个安全课题,然而却不是“次级国家安全”问题,而是“顶级国家安全问题”,既包括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核电站安全问题,又包括防止外来攻击导致的核电站安全问题(包括恐怖分子窃取放射性物质或使用常规武器攻击核电站),总之,核电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联想到最近袁隆平所说的“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说明一个国家必须正视多重的安全问题,它们与军事安全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为此,需要研究一个与军事安全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的国家安全战略,既包括传统安全又包括非传统安全,既包括对外安全又包括对内安全。这次日本的核灾难典型地说明了“堡垒往往是首先从内部攻破的”道理,因为在大地震发生之前,日本的领导人只顾应对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而忙于调兵遣将,却对福岛核电站因为地震发生事故、隐瞒事故的问题置若罔闻,这反映了它们的安全观出了问题,没有形成能够真正从广大国民的利益出发的安全观。

6、这次战后空前的灾难势将削弱日本的国力,在中日国力对比上加速“中强日弱”趋势,这意味着中日关系将可能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也许会出现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通过开展对华援助获得两国双赢的局面转向中国通过开展对日援助获得两国双赢局面的转折,中美日关系也许可能从军事上日美对付中国向比较平衡的三角关系转变,总之,中日两国都需要为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做好准备。

7、这次灾难使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人们增强了一体感和连带感,或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至少是增强了不同国家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创建一个更加安全的新世界的“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精神。

8、在亚洲,由于地震、海啸所引起的核泄漏事故则增加了需要中日等东亚国家就如何应对的核电安全问题加强合作,因为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等也建有很多核电站,特别是中国,截至2009年中国沿海地区已建成6座核电站,尚有10座正在建设当中,加之中国也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如何吸取日本大地震的教训,应对核电安全问题,成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共同课题,因为相互邻近的国家万一发生核事故,不仅会影响本国也会影响邻国,这是一个不分你我的共同的安全问题。

9、这次日本大地震虽然是与人类活动没有因果关系的大灾难,但它显示出自然力的无比强大,警示人类要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与人类活动有因果关系的大灾难,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沙漠化扩大、热带雨林锐减等等,这些灾难不像地震、海啸那样具有突发性,却在悄悄地、慢性地毁坏人类共同家园。此外,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也是导致地震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原因,这在目前仅仅是一种推断,尚待做进一步的科学认证。至今人们可能会觉得地震与气候变化是相互之间最没有关系的两种自然灾害;地震是与人类活动没有因果关系的自然灾害,而有关“气候变暖也是导致地震日益频发的原因”这种推断至少提醒人们要关注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和相互因果性。

10、中日之间是有矛盾,中美之间是有矛盾,但是在面对人类与破坏性的自然力的这个更大矛盾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矛盾难道不应该服从解决更大矛盾的需要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场灾难也有教育作用,并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在环境利益上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邻近国家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提供有益的启示。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4/14/content_1232320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 冯昭奎 编辑 吕捷)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搏击辣妹集中营
美女身材怎样才算好?是美胸,还是长腿?不管怎样,好的身材需要线条感,这样够味儿! >> 详细

论坛
王妃礼仪培训班
主办者强调,培训班不是教导如何去掳获王子的芳心,而是传授一位淑女的言行举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