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饭煲背后的“玄机”:小米如何扮演“创业保姆”?

中国日报网 显示图片

中国日报网4月26日电(记者 涂恬)高调发布“米家”品牌、正在全面推进生态链建设的小米公司近段时间凭着一款“叫板日货”的电饭煲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在一些中国消费者频频赴海外“爆买”、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翻身的当下,作为米家首秀的小米压力IH电饭煲刚一登场,立刻就遭遇了从外形到设计,从核心技术到定价等与日货的全面比拼。

虽然面临褒贬不一的评价,但这个电饭煲在一段时间内引发的关注却堪比“网红”。甚至于在舆论风波的高潮阶段,连小米创始人雷军都在个人微博上几次发声,试图为米家电饭煲与米家品牌“正名”。而雷军的回应也招来了一些人的赞扬与另一些人更凶猛的口水,不单是电饭煲的出身,就连米家电饭煲背后的小米生态链究竟是在“玩什么”,都成了外界热议的话题。

引发如此一场风波的电饭煲背后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在许多科技企业都动辄把“生态”二字挂在嘴边的今天,小米生态链到底是跟风玩概念、赶时髦炒作,还是另辟蹊径、别有深意?对此,中国日报网专访了米家压力IH电饭煲团队CEO杨华及小米生态链市场负责人李卓颀。

“一个电饭煲引发的风波”

“一个电饭煲引发的风波”,用这句话来形容米家压力IH电饭煲研发团队——纯米科技CEO杨华目前面临的处境,似乎相当的合适。自然,面对当前的一些争议,杨华会如何回应,也是采访过程中避不开的话题。

在谈到自家电饭煲引发的风波,尤其最近外界指责其“抄袭”某日本品牌的言论时,杨华的语气里多少透露着无奈。

“这两个电饭煲长得真是不一样,”杨华告诉记者,“从结构特征来说,我们的控制面板在上面,他们的在前面。出模角度也是我们的比较难,那款日本产品的出模角大约有3到5度,米家电饭煲的只有1.5度。此外,操作方式也完全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我们的白色是适合中国厨房的白色,他们的白色是有点米黄的白色。”

“如果说一样的话,那所有的电视都长得一样,所有手机都长得一样,这就没法说了。”杨华表示。

不过,被专门拿来与日本产品作比较,貌似也不能完全说是某些人“存心找茬”,毕竟推出这款电饭煲时,卖点正是其足以叫板日货的品质。那么,引发这场“叫板”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在电饭煲这个行业,其实高端饭煲主要都是日本造的,也有一些中国造的,如果是中国代工发到日本,再从日本卖到中国,肯定就不止原来的价格。举例来说,一款南部铁器的电饭煲在日本卖可能也就是三四千块钱人民币,但是在中国官方报价就是39999元,这个就很有意思。最早的时候像手机,比如摩托罗拉手机,中国人不做,但是如果中国人掌握了这个技术,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下,相对于日本的话,价格肯定就能便宜很多。”杨华告诉记者。

杨华还强调,除此之外,自己选择做电饭煲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看准了压力IH电饭煲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相对空白。

“日本50%的电饭煲是压力IH,35%是IH,剩下15%是加热盘式。中国刚好相反, IH电饭煲是10%-15%之间,13、4%这样,剩下的全是加热盘式的。等于说压力IH电饭煲在中国是属于更下一代的饭煲,IH都还没有普及。”杨华说,“压力IH技术比传统的加热盘式,在技术难度上可以说达到了3-5倍,甚至5-8倍。”

“爆品”背后的米家与小米

要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准,又要保证低廉的价格,即便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听上去仍然像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杨华的团队是否真的在“赔本赚吆喝”呢?

对此,杨华的回答颇为坚决:“目前中国国内一些传统的电饭煲公司,即便生产的是不带压力IH技术的饭煲,价格还是很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间存在多级的代理制,传统渠道至少要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价2-3倍,即使互联网渠道,至少也要加70-80%的毛利在里面,才能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我们是贴近成本卖的,但我们的硬件肯定也是不亏钱的。然后又有小米这样的平台,小米的商业模式,这种单款‘爆品’的模式,也允许支撑这样的价格。”

伴随着杨华的介绍,电饭煲背后的“推手”——小米慢慢浮出了水面。事实上,在发布杨华团队研发的这款电饭煲的同时,小米也隆重推出了旗下生态链品牌米家,从小米转战米家,令人不解的一点是,为何要抛下原有的成熟品牌,另起炉灶来运作新品牌呢?米家与小米之间,又究竟是什么关系?

“米家是小米公司旗下的独立品牌,主要定位的是小米生态链中的智能家庭产品,名字取自小米智能家庭里的‘米’字和‘家’字。这主要是因为小米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多,一方面有自己在做的产品,比如自己的研发团队生产的手机、平板、电视和路由器这几个大的品类;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投资的很多生态链公司,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对于产品的专业理解和专业研发能力。小米通过投资与他们合作,这样可以快速地在很多领域推出符合小米定义的产品。”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小米生态链市场负责人李卓颀这样表示。

李卓颀还强调,小米选择专门推出米家品牌,正是因为看到了智能家庭相关产品的巨大发展前景。不仅如此,他还透露,未来小米这一品牌将主要围绕手机与手机相关联的产品,或是一些“发烧”类、探索类的前端产品,其他的家庭类产品都将会逐渐过渡到米家去。

“小米之前推出过很多智能家庭相关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属性,但这些产品如果混在小米的整个品牌里就不够聚焦。所以公司决定,既然智能家庭这么重要,那么公司也应该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因此推出了米家这样一个品牌。”李卓颀表示。

小米如何扮演“创业保姆”?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点,与过去自主研发、推广、销售手机及相关产品不同的是,目前小米在生态链的推进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扮演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主要是向生态链下属公司投资、合作的方式。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里,小米到底拥有多少控制权?小米又是如何参与到一项生态链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中的?

“小米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保姆,或孵化器,”对此,李卓颀解释称,“小米的优势在于对用户群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公司做产品定义,小米还可以帮他们做供应链的背书,因为小公司对供应链的话语权很弱。我们还会帮他们做融资,一方面小米会给他们投资,但不控股,另外会帮助他们去找融资的机会,有了小米的背书,投资人更容易建立信心;小米还可以帮他们做营销,帮他们做售后、客服等,他们只要专注于把产品做好。”

在谈到与小米的合作时,杨华也“现身说法”,聊起了自己与小米公司在电饭煲研发过程中的合作。

“最初是小米的刘新宇从日本带了一个电饭煲给雷军,大家觉得这个东西第一市场巨大,第二就是中国与日本电饭煲的差异至少还有10到20年,所以想做这个事情,然后就找到了我们的团队,一拍即合。”杨华说,“小米不单给我们提供了资金,还帮助我们做各种产品定义,例如一起设计产品的外观,一直到产品功能的确定、产品的内测,都是我们和小米一起完成的。”

但记者也注意到一个问题,由于小米在与生态链公司的合作中不占据控股地位,因而也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那么,小米这个“保姆”又该如何确保这些公司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呢?

对此,李卓颀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小米不控股的原因,是希望这些公司能自主向前,而不是变成子公司,对母公司产生依赖,因此我们只要有阶段性的利益一致,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能一起向前。”

他还强调,一起向前的前提是,小米在投资该公司前与之充分沟通。此外,小米在选择公司时也会有很多标准,这些标准能够帮助双方避免日后的矛盾。

“我们不保证永远一致,阶段性的利益一致还是有保证的,因为只有产品卖的好,小米和小米生态链企业才能共同受益。我们会希望价值观是一致的,例如做国民企业、不赚快钱等。此外,小米作为股东,即便有一天方向不一致了,只要这家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小米也是受益者。”李卓颀说。

据介绍,小米生态链目前涉及的品牌,除了原有的小米、智能家庭领域的米家之外,一些比较知名的生态链公司自有品牌也包含其中,而截至目前小米投资的生态链公司总数已达到55家。

(编辑: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