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美设计能容4万人新“诺亚方舟”|德机场员工枪击美军大巴致两死两伤|英国鼓励人们看航迹云吹泡泡|
环球在线>要闻
网友文章:以自由的名义损人利己
2011-03-04 14:44:0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从古至今,人类对何谓自由并未达成共识,既有绝对自由、相对自由之分,也有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之论。自由概念的多样性,使这一美好的词汇经常被肆意解读和利用。美国就是一个善于以自由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实现本国利益的高手。

在历史上,美国经常以自由的名义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可在许多时候,美国的干涉并没有给被干涉国的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反,却经常带来社会动荡和痛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拜美国所赐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但这种自由却与死亡、腐败、混乱、分裂相伴,充满了苦涩,而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美国。对美国来说,自由只是幌子,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地缘优势、多捞两桶石油才是真正目标。

近一段时间,美国再次祭出自由大旗,与以往许多时候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动枪动炮,而是拿互联网当武器。在美国的互联网自由旋风所到之处,中东、北非一批国家陷入混乱,突尼斯、埃及政府下台,利比亚、巴林、也门等国家持续动荡,甚至陷入内战边缘。互联网自由成了美国新的杀手锏,兵不血刃地打击了对手,重整了中东北非战略版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为了用好互联网自由这个利器,美国没少下功夫。近日,美国国务院成立了“网络民主行动协调办公室”,专司在全球按照美国的利益推动互联网自由;美国政府还投资研发软件,破坏其他国家的过滤系统;支持在各大网站开设多语种网页,散布谣言,发动攻心战;鼓励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跨国公司协助各国反对派;在更早前,美军还成立了专门的网络战部队,为发动网络战争作准备。

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以中东北非局势为由,发表了有关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赞扬埃及、伊朗等国反对派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社会运动,指责中国等国家压制互联网自由,要求中国等国家不要封杀煽动仇恨等恶意言论,其理由是“历史一再证明,对付恶意言论的更好办法是鼓励更多的言论”,“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

克林顿的演讲是美国进一步向世界其他地区推进互联网自由战略的重要信号,但是,由于美国的出发点是损人利己,因此克林顿的演讲难免缺乏逻辑,到处自相矛盾。

首先,克林顿提出的“通过自由辩论,那些有价值的观点一般会得到加强,而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的理论并不成立。只要经常上网的人就会知道,在网上要战胜一个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谣言往往要付出完全不成比例的努力,而且即使付出艰苦努力,也不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以中国微博为例,谣言传播的范围永远大于辟谣信息传播的范围,一条大范围传播的谣言,其转发数量是辟谣信息转发数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回顾历史,教训更多,纳粹主义在魏玛共和国的自由辩论中不仅未被淘汰,相反还变得日益强大;各种邪教组织不仅没有在自由辩论的环境中逐渐绝迹,相反在美国等国家多年来阴魂不散。因此,希拉里所说的“站不住脚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一般会被淘汰”,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美国鼓吹互联网自由,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为美国自身的互联网就根本不自由。揭露美国“隐私”、“黑幕”的“维基解密”就遭到了美国的全球追杀,不仅其网站创始人遭通缉,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胁迫美国公司不为“维基解密”提供接入服务。此外,在立法层面,美国有诸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自由进行限制,如“9·11”事件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允许情报或执法部门监听公民电话,查阅公民邮件,允许相关部门向个人或企业索取被认为对调查至关重要的文件或记录;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内华达等几十个州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案,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学校、ISP、家庭等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获取淫秽等有害信息,并禁止儿童色情信息、种族仇恨信息、未经许可的个人隐私信息、网络欺诈信息、恐怖主义信息等上网;2010年,美国参众两院相关委员会还相继通过了《网络安全法案》保障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过滤软件生产国,世界各国封堵信息使用的过滤软件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因此,克林顿鼓吹向其他国家鼓吹网络自由,完全就是在搞双重标准。

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并不存在,美国的做法不是要保护什么互联网自由,而是要以自由的名义搞乱其他国家,实现美国的利益。对美国的这种策略,各国人民都应擦亮眼睛,莫为虚幻的自由,而中了美国的圈套。

(来源:新华网   窦含章 编辑:小唐 )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巴西“内衣节”风景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办“内衣节”,模特们穿着各式性感内衣在市中心进行游行庆祝。 >> 详细

论坛
盘点八大女星的精彩反串
女星常在影视作品中以男性装扮出场,或霸气冷峻,或帅气阳光,总能让粉丝倾倒。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