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为大象洗澡降温。
中高纬度地区成新的高温频发区
在全世界范围,有些地区或国家比较容易受到热浪的袭击,像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副热带地区就是典型的高温热浪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人因热浪袭击而致死。但近年来,我国以及欧洲、美国、日本等原本较凉爽的中高纬度地区,天气也日趋炎热,极端高温事件增多,逐渐成为新的高温频发地区。
近年来,高温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增加态势十分明显,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资料显示,7月5日14时,新疆东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华北中东部、江南中南部和华南南部出现大范围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据统计,2010年6月1日至7月4日,东北、华北、新疆、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共有162个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的34个站突破历史极值。
按照我国气象部门的规定,预计未来某时段内将出现最高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时,即发布高温警报,以此提醒人们警惕高温来袭。
“高温不像暴雨等灾害会对人民生命构成重大威胁,目前我国还没有高温红色预警。”杨贵名表示,遇上高温天气,我国气象部门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和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我国的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蓝色、黄色和橙色高温预警,其具体划分标准主要依据最高温度数值和高温出现的时段等。
据悉,美国国家天气局还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利用热指数来预报高温。德国科学家则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开发了人体生理等效温度对热死亡率进行检测。世界气象组织下属气候委员会也专门成立了专家小组,在全球很多城市和地区推广热浪与健康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