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菲律宾人制造“大白兔”冤案
[ 2007-09-24 17:20 ]

无理的辩解

据了解,上海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已有近50年的历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开始出口菲律宾。此前,“大白兔”奶糖多次接受检测,从未发现有质量问题。

获悉菲卫生部检测出其产品“含有甲醛”后,冠生园集团连夜对“大白兔”奶糖进行了内部检测,并于7月18日上午公布了检测过程及结果:不含甲醛。与此同时,冠生园集团还在第一时间,主动将“大白兔”奶糖送到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进行检验。7月19日上午,SGS公布检测结果:“大白兔”奶糖中的确不含甲醛。

SGS检测报告的副本,很快便被送到了拉莫斯手上,但他根本不予理睬,仍然无理地不断强调,他们是在一个“先进实验室”里,用美国设备和技术标准完成了对“大白兔”奶糖的检测。不过,菲律宾当地媒体很快就揭露说,拉莫斯所说的“先进实验室”,并非独立的检测机构,而是食品药品局自己设立的。

见食品药品局所做的手脚已经败露,卫生部长杜克立即跳出来说:“我们坚信我们的检测结果,如果他们(指中方)想控告,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们仅仅是想保护菲律宾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杜克还称,他们这样做并非是要对中国产品下手。

杜克的辩解显然也是苍白的。但同样让人吃惊的是,他紧接着又发起了“打击”中国产品的新一轮行动:7月19日,下令对中国生产的牙膏进行检测;8月3日,发布中国玩具“装置警报”。据记者了解,从中国进口的水泥等也将受到调查。

菲律宾当地一位著名的食品生产商告诉记者,他很清楚地知道,中国食品的加工程序、技术和检验水平等都要比菲律宾严格得多,可以断定,“‘大白兔’奶糖事件”的背后,必然另有原因。那么,杜克和拉莫斯究竟想要干什么呢?菲律宾一位商界人士的分析也许就是最真实的答案:过去10多年,中国商品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等占领了菲律宾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这触动了当地一些人的利益,部分菲国会议员“停止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言论,就是最好的注释。(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